
康复三人行 康复服务区 2025年01月13日 23:06 广东
1.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护士或康复治疗师进行评估。
2.建议基于个体当前的体力活动水平;是否存在心血管、代谢性或肾脏疾病的症状和体征,以及个体期望的运动强度进行评估。
3.身体功能评估主要涉及呼吸功能,建议采用第 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
%预计值)、呼吸肌肌力、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问卷(mMRC)进行评估。
4.个体在运动之前(特别是老年人、慢性病群体)应做好运动风险筛查和评估,必要时进行医学相关检查。]
5. 评估工具主要包括主观评估(问卷/日记/自我报告)和客观评估(计步器/加速度计/活动监测器)两个方面。
6.体力活动处方的制定应遵循安全、有效、个性化、循序渐进的原则。
7.推荐多组分体力活动方案(包括阻力训练、有氧训练、柔韧性训练、平衡训练)。
8.建议所有老年人均应进行体力活动。
9.对于年龄(>75岁)、体质虚弱或既往久坐不动的患者 ,开始锻炼时可以选择低至5~10 min/d的有氧运动加上1~2项简单的力量训练。
10.有氧运动是运动训练的主要形式 ,包括走路、慢跑、快跑、骑自行车和爬楼梯等,建议进行运动至少30 min/d,3~5次/周。
11.抗阻力运动:依次完成5个动作的抗阻训练,包括坐位扩胸、坐位前推、坐位上举 ,屈膝、伸膝,每个动作重复6~8次,每次至少持续3s,循环4次,2~3次/周,15~20 min/次,隔日进行。
12.柔韧性训练:包括肩部和上臂拉伸,小腿肌肉拉伸等,可在力量训练和有氧训练前后进行,一般总时间不>10min,每个伸展动作保持10~30 s,以轻微牵拉感为主,动作转换应缓慢。
13.平衡训练:包括平衡杠内行走、不稳定平面上的重心保持等可提高平衡能力,降低跌倒风险。
14.对于稳定期慢阻肺患者,建议进行中等强度体力活动,如步行训练,每次至少 45 min,使心率达到靶心率范围。
15.对于体质量不足或过度肥胖的慢阻肺患者,建议进行营养支持联合运动干预。
16.对于急性加重期慢阻肺患者,建议进行常规运动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以增强患者的运动能力。
17.建议慢阻肺患者每周至少进行150 min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 min的抗阻运动,3~5 d/周,每次至少 30 min。
18.因个人或环境条件受限时,运动可以间断,但不应>2 d。患者无法持续运动30 min时,可尝试每次运动 10 min,3~4次/d。
19.运动强度监测
:采用储备法心率结合Borg评分确定运动强度。目标心率 =[最大运动心率(220-年龄)-静息心率]×(60%~70%)+静息心率;改良Borg主观劳累评分为3~4分。
20.运动强度递进方式:根据患者的症状、Borg呼吸困难和疲劳程度,调整训练强度。
21.对于久坐患者,建议从低强度训练开始,逐步增加运动强度,用任何轻强度体力活动替代久坐时间均有益于健康。
22.对于不能耐受高强度有氧运动的患者,建议减少久坐行为,并增加短距离步行等轻强度有氧运动。
23.结合患者运动偏好及需求,选择合适的运动场所(如居家、社区、医院)。
24.建议在运动开始前后进行伸展和放松训练。
25.运动过程中监测血氧饱和度、血压和心率。
26.对于低氧血症的患者(排除运动所致),建议补充氧气以增加运动时间,减轻呼吸困难症状。
27.运动终止指标:胸痛、Borg呼吸困难评分>5分、眩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大汗,静息心率>120 次/min,呼吸频率>30 次/min,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00mmHg,
SpO2≤88%。
28.增加体力活动的干预策略包括肺康复和自我效能干预、营养支持、氧疗、支气管内瓣膜手术、无创通气、神经肌肉电刺激和吸气肌训练。有效的行为改变技术,包括动机性访谈、行为咨询、目标设定、自我监测、自我强化、制定计划、评估行为改变的意愿和动机,社会支持(如来自家人、朋友、同龄群体),均能提高患者体力活动水平。
29.无监督体力活动干预有益于改善慢阻肺患者的呼吸困难和运动能力,安全且有效。
30.远程医疗可增加慢阻肺患者的体力活动,提高自我效能感,改善健康行为。
31.定期评估患者的体力活动、运动能力、呼吸困难症状及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32.电话随访1次/周,提高患者运动依从性。
33.使用活动日记,计步器自我监测每日活动并定期反馈,提高患者活动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