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教育患者脊柱畸形是可以进行自我管理的,而不是影响生活的严重疾病。
3.实施自我管理是为了维持和改善脊柱功能、提高生命质量,而非矫正畸形。
4.指导患者关注自身的骨密度情况,若有骨质疏松应及时治疗,因其可能导致畸形进展加速。
5.疼痛常因劳累而加重,一般通过佩戴支具或卧床休息能得到缓解。
6.若出现以下症状:进行性乏力,行动缓慢,大小便失禁,肢体麻木或电击样疼痛,提示可能存在神经压迫,需立即就医治疗。
7.建议应将运动作为首选的自我管理方式,但若因各种原因(条件受限或剧烈疼痛)无法进行,可选择支具佩戴。
8.运动可能会引起肌肉酸痛,但不会阻碍自我管理。
9.在戴或不戴支具时均可进行同等强度的运动锻炼。
10.建议脊柱后凸患者首先进行简单的脊柱屈曲/伸展运动,以增加活动范围。
11.一旦掌握针对性的运动方法,应长期、持续地进行锻炼。
12.运动应侧重于在保持脊柱中立位时核心肌群及背部肌肉的加强。
13.针对背伸肌力量的运动能够减轻疼痛、改善胸椎后凸、提高生命质量。
14.猫-牛式动作:跪姿,双手掌撑地,双膝双手打开与髋同宽,稳定姿势后,交替进行含胸拱背和抬头挺胸动作,在抬头挺胸时深吸气,在含胸拱背时呼气,重复 5 次为 1 组。
15. 运动频率:建议每周进行 1~4 次,至少持续 12 周;或在 8~12 周内每周进行 2~3 次;每次持续 1 h。
16.每次锻炼包括热身、针对性练习(猫-牛式动作、小燕飞)和放松。
17.小燕飞动作:是较低强度的运动方式,可在背部逐渐负重,每周 5 d,每天 1 组,重复 10 次为 1 组。
18.脊柱后凸患者应避免脊柱快速屈曲动作(如突然弯腰),因其可能会增加脊柱骨折的风险。
19.无法耐受运动锻炼或存在骨质疏松的患者可选择支具佩戴,以获得减缓进展、减轻疼痛、增加背伸肌力量和提高生命质量的作用。
20.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处方定时、足量佩戴支具,因其直接影响治疗结果。
21.一般而言,硬质支具的结果优于软质支具。
22. 护具(如护腰腰围)可增加脊柱支撑、提高行动能力和在短期内缓解疼痛,但不能阻止畸形进展。
23.每日佩戴护具(软、硬或半刚性均可)至少 2 h、持续 3 个月以上,能改善老年胸椎后凸患者的畸形角度。
24.硬质腰围佩戴时间参考:第 1 周 30 min/d,第 2 周 0.5~2 h/d,第 3 周到第 12 周 2~4 h/d,而后保持每天至少 2 h。
25.每年测量身高,了解身高随时间的变化的趋势。
26.对于≥40 岁的脊柱侧弯患者,每 10 年身高降低≥0.5 英寸(1.3 cm)可能提示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或侧弯进展。
27.超重或肥胖的患者应减轻体质量,以减少脊柱承受的不对称负荷。
28.可用增高鞋/垫改善脊柱侧弯导致的下肢不等长。
29.姿势矫正动作: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多做,一种是双手放在脑后并缩回肩胛骨,做扩胸运动;另一种是保持脊柱中立位置,想象通过抬高胸骨将头顶直立并无限延伸。
30.正确姿势维持和腹式呼吸练习: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多做,背部和脚后跟紧靠墙面站立,而后进行腹式深呼吸,感受腹部的凹陷和隆起;将手臂举过头顶,向上和向前伸展胸部,并重复腹式呼吸练习。
31.无法长时间站立的患者可以仰卧,背部垫泡沫垫,而后进行腹式呼吸练习。
32.可使用四轮助行器帮助行走能力下降的患者维持更好的姿势和平衡、减轻疼痛、降低摔倒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