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枕小神经是颈浅丛的一个分支,起源于C2神经腹侧支,其走行方向跟耳大神经相似,在头夹肌表面沿着胸锁乳突肌后缘走行,在枕后区域穿出深筋膜,提供头颈部、耳后、耳上的皮支感觉支配。如此神经受损,则枕部皮肤感觉功能发生障碍。穿刺点定位:乳突后胸锁乳突肌附着点后缘处定点。
超声引导下枕小神经阻滞
超声探头定位胸锁乳突肌中点,枕小神经表现为低回声椭圆形结构,行走于斜角肌和头夹肌之间的筋膜层。枕静脉与枕小神经伴行,超声扫查追踪过程中可以作为枕小神经定位标志。常规消毒皮肤,触摸标记线,避开枕动脉,将针从标记线尾端30。角刺入,向头端进针,出现枕部放射痛或异感后,稍退针尖,固定针头,回抽无血后注人局麻药物;若无异感,针触到骨质后,稍退3-5 mm,固定针头,回抽无血后注入局麻药物。
枕神经阻滞的效果判断
注射局麻药物后10~15 min,枕大、小神经支配区域皮肤感觉麻木为目标,可以用一根针远离注射部位测试,针刺枕大、小神经支配区域皮肤,患者感觉不到疼痛表示神经阻滞成功。
治疗目标与疗程
枕神经阻滞的治疗目标是缓解患者疼痛。对于需要重复注射的患者,建议治疗频率为每隔2。4周1次,视个人反应而定。如果重复使用类固醇激素,应减少注射次数,通常间隔不少于3个月。
并发症和预防措施
1)局麻药物过敏,例如速发型过敏反应,对这类患者可使用类固醇激素、肾上腺素等处理。
老年患者易发生高血压、低血压等不良心血管事件主要预防措施是:减少麻醉剂浓度,避免使用5%利多卡因,限制单次阻滞的神经数量,可能的话限制神经阻滞为单侧枕大神经阻滞。
(3)妊娠期女性:具有致畸性,可导致胎儿畸形,应慎重对孕产妇进行枕大神经、枕小神经阻滞。
(4)晕厥或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对于以往发生过晕厥或者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患者要谨慎使用枕大神经阻滞、枕小神经阻滞。
(5)麻醉药物的颅内扩散:对于开颅术后颅骨缺损患者,禁止使用枕大神经、枕小神经阻滞,防止麻醉药物的颅内扩散。
(6)局部血肿形成:接受抗凝治疗、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容易发生局部血肿,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暂停抗凝治疗,操作时注意触诊(并避免穿刺)邻近的动脉;在每个神经阻滞部位按压5~10 min。
(7)脱发、皮肤萎缩,容易发生在长期使用化妆品的患者,预防措施:避免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果必须使用时采用甲基强的松龙,使用剂量应<80 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