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心率稳定在 140次/min左右,血流动力学稳定,不依赖血管活性药物。
3.呼吸频率< 30次/min。
4.体温≤ 38 ℃,无发热或活动性感染,必要时进行影像学检查肺部状况。
5.评估患者共病状态,无其他引起呼吸衰竭的原因,营养状况良好。精神状态良好,有警觉性,可遵嘱活动,存在视觉追踪;GCS评分≥ 8分;感觉功能完整。
6.有自主活动,能在 30 s内移除导管封盖装置,能在紧急情况下按呼叫铃寻求帮助。
7.无需机械通气。
8.无缺氧、呼吸困难发生;能耐受吸氧浓度< 40% 24 h以上;不吸氧状态下,血氧饱和度>90%;二氧化碳分压<60 mmHg。
9.能耐受气管导管口径逐步缩小;耐受导管试封堵试验 24 h以上;耐受说话瓣膜封堵试验12 h以上。
10.自主咳嗽功能良好,能有效咳嗽咳痰;咳嗽流量峰值> 160 L/min;最大口呼气压力≥ 40 cmH2O。
11.24 h气道分泌物吸引频率少于4~6次。
12.吞咽功能良好;进行膏剂和液体吞咽测试,不发生呛咳、误吸。
13.进行吞咽染色试验、视频吞咽图和吞咽视频内窥镜检查评估吞咽功能。
14.气道通畅,无大量分泌物淤积,无隐匿性吸入。
15.对于堵管期间出现呼吸困难患者或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建议进行喉镜、支气管镜检查,配合染色试验,评估呼吸道情况;气道狭窄< 50%拔管成功率更高。
16.多学科团队商议决定拔管方案,团队成员主要包括危重症医生、护士、物理治疗师、语言治疗师。
17.拔管时确保有通过气道管理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在旁,有可进行再插管的设备和环境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