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压管理

焦睿医生 发布于2024-11-11 10:03 阅读量150

本文由焦睿原创

1. 对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 分、有小脑幕切迹疝临床表现、存在发生脑积水风险、病情恶化的脑出血患者均建议行有创颅内压监测。

2. 推荐在脑室、脑实质内、硬膜下和硬膜外 4 个部位行有创颅内压监测,其中脑室测压是颅内压监测的金标准。

3. 评估患者颅内压增高的临床体征包括意识水平、瞳孔改变和库欣三联征(心动过缓、呼吸抑制与血压增高),若出现库欣三联征需紧急干预。

4. 通过 GCS 评分确定观察瞳孔的频次及间隔时间,对重度、中度和轻度意识障碍的患者按照每15、30、60~120 分钟的间隔观察瞳孔变化。

5. 对于颅内压轻度升高的患者应排除发热、疼痛刺激、呼吸不畅、腹胀等因素引起;若颅内压持续>40 mmHg 或进行性升高应警惕是否发生颅内血肿;若颅内压<5 mmHg 应观察探头是否脱出、脑脊液引流过度、发生脑脊液漏或脱水药物使用过量的情况。

6. 颅内压监测期间脑灌注压应维持在 50~70 mmHg;当颅内压测量值>22 mmHg 时,应及时干预改善脑灌注和血流。

7. 维持脑组织氧分压≥20 mmHg 且控制颅内压<20 mmHg。

8. 推荐对脑室出血合并脑积水(尤其伴意识水平下降)的患者间歇性引流脑脊液(CSF),速度控制在 1~2 ml/min,每次引流 2~3 min,2 次引流间隔时间也为 2~3 min,直至颅内压<20 mmHg。

9. 建议将颅内压升高的患者床头抬高 30°,头部呈中立位,与身体呈一条直线,同时避免颈部过度屈伸,以促进颈静脉回流。

10. 对颅内压增高的患者行气管内吸痰、震动排痰、体位引流等护理操作的时间控制在 30 min 内以避免颅内压进一步增高。

11. 推荐在测压前、改变体位或中断颅内压监测时对监测仪校零。在监测过程中每 1~2 小时重新校零,零点位置参照室间孔或外耳道水平处。

12. 颅内压监测仪的导线需妥善固定、避免打折,使用标签标识导线以免与其他导联线发生混淆。

13. 颅内压监测探头置入颅脑后需严格管理和维护,避免发生脑脊液漏与感染,建议探头留置时间在 7~14 d。

14. 脑脊液引流期间须保持引流穿刺点周围的敷料清洁、干燥,避免感染。遵医嘱调节引流袋高度,保持引流通畅同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

15. 推荐对颅内压升高的患者在吸痰前使用丙泊酚等镇静剂,减少窒息性咳嗽反应和颅内高压反应。

16. 推荐甘露醇用脉冲方式给药来降低颅内压;初始剂量以 0.25~1.00 g/kg 经外周或中心静脉导管在 10~20 min 的时间内静脉输入,其后根据需要以 0.25~0.50 g/kg 剂量重复给药,通常每 4~6 小时 1 次。

17. 在疑似颅内压升高的患者中推荐采取保守措施适当将床头抬高 30°和轻度镇静。

18. 通过全身冷却疗法将体温降至 32~34 ℃,以有效降低患者的颅内压。

19. 建议低温治疗后以 0.25 ℃/h 缓慢复温,完成复温的持续时间不应<24 h 且复温后仍需将核心体温控制在 37.5 ℃以下至少持续 72 h,以防反跳式颅内高压。

20. 不推荐使用类固醇激素治疗降低脑出血患者升高的颅内压。

21. 使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效果不佳时建议用高渗氯化钠溶液(浓度 3.0%~23.4%);①病情严重的患者:用 23.4%的氯化钠溶液通过中心静脉通路间歇性给药,一般每 6 小时给予 15~30 ml;②症状较轻者:用 3%的氯化钠溶液经外周或中心静脉通路连续输注,使血清钠维持在 145~155 mEq/L。

22. 短暂过度通气(<60 min)使 PaCO2达到 30 mmHg 左右作紧急治疗降低颅内压的措施,过度通气对颅内压影响的持续时间在 1~24 h。

23. 当单侧血肿有较大的移位致颅脑内存在压力梯度时,使用单根导管监测颅内压数值会存在偏差,颅内压测量值的临床意义需结合导管放置的位置。



参考出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