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注射患者注射部位疼痛管理

焦睿医生 发布于2024-11-11 10:02 阅读量241

本文由焦睿原创

1. 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局部情况、心理状况、合作程度,在干净的部位注射,并完全待干。

2. 非预充式注射器,根据药物性质、个人体型、生理特点选择长度最短、外径最小的针头。

3. 抽取药物后针尖明显受损或变钝,应考虑更换注射针再行注射;尽量避免或减少针尖的损伤和二次穿刺使用,不重复使用针头。

4. 根据患者需求、病情、体型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

5. 首选腹部注射,特别是对疼痛敏感的患者,但对于特殊情况,如腹部皮下注射有困难的孕妇或不愿接受腹部皮下注射的患者,也可选择臀部、大腿和上臂。

6. 注射时,避开脂肪过多、炎症、水肿、溃疡、感染的部位及毛囊根部。

7. 建议系统化、结构化轮换注射部位,2 次注射点间距 2 cm 以上,推荐使用腹壁定位卡定位,以减少药物聚集,减轻局部疼痛。

8. 腹壁注射区域是,上起自左右肋缘下 1 cm,下至耻骨联合上 1 cm,左右至脐周 10 cm,避开脐周 2 cm 以内。

9. 腹部注射时,取屈膝仰卧位,嘱其放松腹部;上臂外侧注射时,取平卧位或坐位,放松上臂肌肉。

10. 注射角度取决于患者皮肤和皮下组织以及针头大小,多推荐捏皮技术注射,以腕部力量垂直穿刺进针。

11. 因注射时左手全程提捏皮肤,右手垂直进针,抽回血困难,勉强操作易导致针尖移位,加重组织损伤,且抽吸会增加疼痛,故注射前不抽回血。

12. 注射部位为腹壁,推荐注射角度为 90°;注射到手臂或大腿时,或体型瘦弱的成人(体质量指数<19 kg/m2)身上时,需要 45°和/或皮褶提拉。

13. 建议在临床实践中,根据药物性质选择恰当的注射速度,如低分子肝素需匀速缓慢注射,注射时间可延长至30 s,并停留 10 s,以降低渗漏风险。

14. 建议最后注射最痛的药物(而不是先注射)。

15. 预充式注射时,无需按压。禁忌热敷、理疗、按摩。

16. 注射拔针后,如有穿刺处出血或渗液,以穿刺点为中心,垂直向下按压 3~5 min。

17. 注射全过程,均关注患者疼痛感觉,及时检查和评价注射方法。

18. 制订皮下注射的操作流程及护理规范,并进行培训。

19. 所有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均应接受培训和教育,以减少对患者的伤害。

20. 注射前对接受皮下注射者进行注射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及应对方式等的教育。

21. 通过口头教育、小册子、视频等方式对患者进行疼痛管理教育。


参考出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