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妊娠和分娩是产后尿失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2. 阴道分娩、产次增加、超重、年龄大、有家族史的患者尿失禁发生风险会增加。
3. 专业医护人员应指导妊娠期女性合理控制体重。
4. 为妊娠期女性提供专业的盆底肌训练指导,有助于降低妊娠晚期和产后早期的尿失禁发生风险。
5. 妊娠期进行盆底肌训练的长期效益(> 6 个月)未明确。
6. 与常规护理相比,在妊娠期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盆底肌训练可以预防妊娠期和产后尿失禁,且经济价值更高。
7. 选择性使用阴道分娩的助产方式,避免产钳分娩可能会降低盆底组织损伤的发生风险。
8. 医生可通过询问病史、全面的体格检查、尿动力学检查、尿垫试验或问卷调查等评估产后尿失禁状况,并对尿失禁的类型、严重程度和困扰程度进行分类。
9. 单纯压力性尿失禁无需尿动力学检查。
10. 医护人员应主动询问产妇是否存在失禁,同时做好产妇心理护理工作。
11. 在专业医生评估过产道情况后方可开始产后的盆底肌训练。
12. 为产后尿失禁患者提供专业的强化盆底肌训练,持续至少 3 个月,是一线治疗措施。13. 盆底肌训练尽可能密集。
14. 产后早期开始盆底肌训练效果更好,但具体开始时机尚无足够高质量的证据支持。
15. 不推荐单独使用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尿失禁。
16. 目前尚无足够高质量证据表明盆底肌训练联合电刺激 / 生物反馈 / 磁刺激优于单纯盆底肌训练。
17. 对于女性尿失禁,可采用递进式四线治疗方式,即一线治疗是非手术治疗,一线治疗无效时可考虑选择二线、三线、四线递进式手术治疗。
18. 盆底肌训练方式:自主收缩盆底肌肉,保持肌肉收缩 8~10 s,充分放松,每组 8~12 次,3 组 /d;训练时可自行调整体位为卧位、座位或站位。
19. 建立规律的生活方式改善尿失禁症状,包括适当减轻体重、严格执行饮水计划、减少摄入会加重症状的食物或饮料,如咖啡因、辛辣食物或过酸的食物会刺激膀胱。
20. 有需要时可使用护垫、卫生巾或纸尿裤,医护人员需着重向患者强调个人卫生用品的正确使用,做好会阴部皮肤护理,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21. 应指导患者减少或避免提重物、大笑、跑跳、快步行走等动作,排便困难患者定时排便,告知其排便时勿过度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