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应对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并采取针对性治疗。
3. 推荐使用静态摄影工具评估仰卧位习惯性头部倾斜,使用肌肉功能量表评估侧屈肌功能。
4. 评估照顾者正确进行被动拉伸的能力。
5. 危险因素包括双胎妊娠、臀位分娩、斜头畸形、剖宫产等。
6. 当发现患儿有先天性肌性斜颈时,应及时进行物理治疗,以提供全面的支持性干预计划。
7. 早期的物理治疗干预比后期开始的干预更有效。
8. 患儿在< 3 个月时进行干预,预后更好。
9. 发展对称运动:①建议使用毛巾卷将患儿头部置于襁褓的中线位置;②强化对侧颈部肌肉,抱着患儿,使其身体倾斜至患侧,练习辅助翻身至对侧或侧卧至患侧;③指导家属使婴儿在进食时将下巴转向患侧肩部方向。
10. 环境适应:将患儿放在婴儿床上,使其须将下巴转向患侧肩部方向以观察房间。
11. 主动运动:①鼓励俯卧位运动,促进双侧颈部肌肉拉伸;②通过在患侧放置有视觉、听觉刺激的物品,鼓励患儿头部向患侧旋转。
12. 被动运动:①当患儿仰卧位时,护理人员将一只手放在其健侧肩部,另一只手应轻轻转动患儿的下巴,使下巴接触患侧肩尖;②当患儿仰卧位时,护理人员将一只手放在其患侧肩部,另一只手使患儿头部远离患侧,直到患儿耳朵接触健侧肩部。
13. 鼓励家属在患儿清醒状态下每天进行俯卧位训练 3 次以上。
14. 建议进行被动拉伸练习,每组重复 4~5 次,每次保持 1~2 min。
15. 每周或每 2 周 1 次的探视尤为重要,根据婴儿情况及时调整家庭计划。
16. 接受先天性肌性斜颈治疗患儿应每隔 2~4 周评估 1 次,患有较严重的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患儿可能需要更频繁的随访。
17. 如果 4~6 周后家庭训练不成功,建议患儿接受门诊物理治疗。
18. 颈椎异常是拉伸运动主要禁忌证。
19. 患儿需在放松条件下练习,如果患儿抗拒,应立即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