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咯咯笑尿失禁的诊治

焦睿医生 发布于2024-09-16 10:03 阅读量289

本文由焦睿原创


诊断:

1.5岁以上儿童每个月至少存在1次发笑时诱发大量漏尿或排空膀胱,不笑时不会出现漏尿的情况,病程持续超过 3 个月。

2.无脊柱、外生殖器、下肢肌力异常等阳性体征。

1.排尿日记:记录液体摄入量、排尿时间表及尿失禁事件,所有尿失禁事件由笑诱发。

2.尿常规无蛋白尿、低比重尿或白细胞增多等阳性结果。

3.尿动力学检查发笑时存在逼尿肌过度活动与短暂盆底肌放松。

4.发笑时膀胱颈可能会继逼尿肌过度活动后再次开放。

鉴别诊断

1.压力性尿失禁:主要由膀胱颈功能不全难以承受较大的膀胱内压导致。在咳嗽、打喷嚏等腹压增加时往往有少量尿液不自主漏出,排尿量小,多发生在青春期。尿动力学检查通常无明显的逼尿肌收缩。

2.膀胱过度活动症:表现为尿频、尿急,有时可出现尿失禁,排尿量小,存在逼尿肌过度活动,膀胱壁增厚,呈塔形尿流率曲线。

3.推迟排尿性尿失禁:表现为排尿频率<4 次/d,以习惯性憋尿来推迟排尿,排尿量大。常共患外化性行为障碍,如对立违抗障碍,呈钟形尿流率曲线。

4.机能失调性排尿:排尿频率正常,但存在排尿启动困难或尿流中断,难以完全排空膀胱,残余尿增多可引起尿失禁,呈间断或断奏尿流率曲线。

5.膀胱活动低下:表现为尿流中断,仅在施加腹内压后才会继续排尿,难以完全排空膀胱,残余尿增多可引起尿失禁,呈间断尿流率曲线。

6.阴道反流:为不良如厕姿势导致排尿时尿液流向阴道,排尿后的 5~10 min内出现尿失禁,呈钟形尿流率曲线。

治疗

1.通过讲故事、绘画、漫画、视频等方式向患儿及家长普及 GI 的知识。

2.培养规律的排尿习惯(4~7次/d),特别关注使患儿在容易笑的场所(如玩耍、看喜剧前)保持膀胱排空状态。

3.液体摄入量适中,避免摄入咖啡、茶等可能刺激膀胱的液体。

4.高纤维素饮食,使用聚乙二醇或矿物油治疗便秘,避免因直肠压迫膀胱出现过度收缩。

5.利用排尿日记记录患儿排尿习惯。

6.生物反馈训练。

7.凯格尔运动及其他盆底肌训练。

8.利用条件反射原理。

9.哌甲酯:缓释制剂 0.2~0.5 mg/(kg·d),每天 1 次,或短效制剂 5~10 mg/次,每天 1~2次,疗程一般在2个月以上。

10.抗胆碱药物:奥昔布宁,剂量为0.2 mg/(kg·次),2次/d,一般每次不超过 5 mg。

11.苯妥英钠。

12.注射 A型肉毒杆菌毒素抑制发笑时逼尿肌的过度活动。


参考出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