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应证:1 岁半~6 岁半的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生理年龄超过 6 岁半但言语发育未超出此年龄段水平的儿童;学龄前的儿童获得性失语也可以参考应用。
操作方法
(1)第一阶段—对事物、事态理解困难:此阶段对物品的抓握、舔咬无目的性,例如拿起铅笔不能书写而是放在嘴里舔咬等。
(2)第二阶段—事物的基础概念:能够根据物品的用途大致进行操作,对于事物也能够理解,对事物开始概念化。
1)技能型操作:事物、配对事物、镶嵌板。
2)匹配:用物品匹配示范项,如将积木放入装玩具箱内。
3)选择:他人出示某种物品作为示范项,儿童从几个选择项中将与示范项有关的物品选出。
(3)第三阶段—事物的符号:此阶段为符号形式与指示内容关系开始分化。
1)手势符号:相关符号,可用手势符号理解及表达事物。
2)言语符号:可用言语符号理解及表达事物、象征性符号的幼儿语、任意性符号的成人语。
(4)第四阶段—句子,主要句子成分:能将某事物、事态用 2~3 个词组合练成句子。
1)两词句:包含四种形式:<属性(大、小)+事物>、<属性(颜色)+事物>、<主语+宾语>、<谓语+宾语>。
2)三词句:包含两种形式:<属性(大、小)+属性(颜色)+事物>、<主语+谓语+宾语>。
(5)句子结构:能理解三词句表现的时态和语态:1)主动语态,如乌龟追小鸡;2)被动语态如小鸡被乌龟追。
评定标准 以 S-S 法检查为例评定标准如下:
(1)实测阶段低于实际年龄水平阶段可诊断为语言发育迟缓,
(2)按言语符号与指示内容的关系分群:原则上适用于实际年龄 3 岁以上
儿童。分为 ABC 三个主群:
1)A 群(言语符号未掌握):言语符号理解差、言语符号与指示内容相关检查低于 3-1 阶段。
2)B 群(表达言语困难):言语符号理解可,但表达困难,词句理解高于4-1 阶段。
3)C 群(比实际年龄落后):言语发育落后于实际年龄,言语符号与指示内容相关检查高于 3-2 阶段。
(3)根据言语符号与指示内容的关系分群可以确立训练目标。
1)A 群以获得言语符号(理解)与建立初步的交流关系目标,先建立符号理解再形成基础性概念,重点是首先导入手势语、幼儿语等象征性较高的符号。
2)B 群训练目标为掌握与理解水平相一致的语言表达能力。此时训练应与理解性课题共同进行,还要将语言符号的水平进一步提高。重点是将手势语、口语作为有意义的符号实际性地应用,在表达基础形成的同时从手势符号向言语符号过渡。
3)C 群训练目标是扩大理解与表达的范围。要进行提高理解方面的训练,同时也要进行表达、基础性过程等各侧面的平衡训练,还要导入符合水平的文字学习、数量词学习、提问与回答方面的训练。
注意事项
(1)评定前要收集患者的病史及相关专业情况,家庭环境,养育及康复史等。
(2)选择安静、宽敞、安全、充满儿童所喜爱的气氛的房间中进行,避免干扰。
(3)根据患者的情况,事先进行检查内容(包括用具)和顺序的准备。
(4)测验前应对家属说明测验目的、要求及主要内容,以取得同意及充分合作。
(5)检查要在融洽的气氛中进行,检查中注意观察患者的状态,是否合作,是否疲劳等。
(6)检查中不仅要记录患者反应的正误,还应记录患儿的原始反应。
(7)患者状态不佳、不能配合检查时,不得勉强继续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