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腹部手术患者肺康复

焦睿医生 发布于2024-08-28 16:07 阅读量318

本文由焦睿原创

1. 肺康复团队包括但不限于物理治疗师、呼吸治疗师、护士、医生、药剂师和运动学家。

2. 肺康复团队工作包括评估患者;制订有氧和力量运动处方;监督运动训练;评估血氧饱和度并判定供氧要求;健康教育;促进行为矫正;优化患者的医疗管理。

3. 个体化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受损程度、运动耐量、共存疾病(尤其是心脏、肌肉骨骼和神经系统疾病)以及认知-语言-心理社会问题。

4. 评估工具:

(1)使用 6 分钟步行试验6MWT 测试运动耐力,对呼吸困难不明者可进行心肺运动测试 CPET;

(2)使用间接的 1 次重复最大力量测试 1-RM 测量肌肉力量。

5. 术前合并肺部并发症高危因素患者术前应进行肺康复训练。

6. 肺康复训练过程定期监测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呼吸困难和患者自觉症状。

7. 使用自觉疲劳程度量表 RPE 或 Borg 评分评估患者的呼吸困难和腿部疲劳。

8. 出现严重呼吸困难(如 Borg 评分≥7 分)、胸痛、头晕目眩、心悸、心动过速、低血压或难治性低氧血症等,应中断锻炼。

9. 运动方案:耐力训练、抗阻训练、耐力训练联合抗阻训练;运动时机:术前预康复≥1 个月;

运动程序:热身、间歇高强度运动、放松运动;运动强度:总原则为运动强度必须大于患者日常生活负荷,并随耐力的提高而逐渐增加;运动频率:每周 1 ~ 3 次,每次至少 30 min(患者病情允许);运动方式:耐力训练有固定自行车、平地步行、跑步机或爬楼梯;力量训练有重量器械、弹力带或自由哑铃。

10. 术后麻醉清醒后尽快下床活动,每天≥3 次,每次步行≥10 min,并逐渐增量,步行速度以 Borg 评分 3 ~ 4分为宜。

11. 术前呼吸肌训练可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可借助呼吸训练器进行训练。

12. 呼吸训练器训练时机:至少术前 3 d,术后 6 h 之后开始至术后 7 d;训练体位:仰卧位、半卧位或坐位,双腿弯曲,将手放在肚脐处,感受并帮助肚脐跟随呼吸进行收缩;训练强度:初始容量为潮气量(400 ~ 600 ml),当日练习基础容量为前 1 d 的平均容量,并力求超过该上限;训练频率:每天 2 ~ 4 组,每组训练 10 ~ 15 次,以不引起患者疲劳为宜;训练方法:具体方法根据训练器的使用说明。

13. 术前 6 周即可开始深呼吸训练,每天至少 3 组,每组 10 次缓慢深呼吸(每次深吸气后屏气 3 ~ 5 s,再缓慢呼气),每组深呼吸后做 3 次有效咳嗽或快速打开声门,发出“huff”音做用力呼气技术。术后咳嗽时可借助腹部支撑枕以减少切口疼痛和切口裂开。术后麻醉清醒后,在清醒时每小时 1 组。每天至少 30 min。

14. 建议术后前 5 d 使用振荡呼气正压装置以促进排痰,3 次/d(建议在早上起床后,午睡后,晚上睡觉前),每次在 5 min 内进行 5 ~ 10 组呼吸。并鼓励患者在呼吸过程中咳痰。

15. 不建议上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常规预防性使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CPAP。

16. 围手术期根据用药指征正确使用气道管理常用药物,如抗感染药物、糖皮质激素、支气管舒张剂和黏液溶解剂等。

17. 建议围手术期使用洗必泰漱口水含漱,15 ml/次,4 次/d,2 min/次。

18. 术前重点进行术后肺部并发症 PPCs 相关知识指导、呼吸训练及早期下床活动益处传播,指导患者尽早戒烟,术前教会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和呼吸训练器的使用方法。

19. 面对面现场指导比利用宣传手册进行肺康复教育更有效且患者执行率更高。

20. 肺康复项目结束后,提供持续训练和自我管理的指导。

21. 院外训练时,定期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随访加强监督与教育。

22. 院内训练时,肺康复团队成员现场监督患者训练以确保训练质量。


参考出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