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发声训练

焦睿医生 发布于2024-08-25 09:12 阅读量311

本文由焦睿原创

适应证:发声障碍人群。

禁忌证:严重精神障碍人群。

操作方法

(1)体位与呼吸功能的改善:

1)建立正确体位:坐位挺胸,两肩下坠,收腹;站位时需要挺胸收腹,两肩放松;保证呼气通道通畅;

2)分别练习胸腹式呼吸:慢吸气、慢呼气;快吸气、慢呼气;慢吸气、屏气、慢呼气等不同形式的呼吸方法。

(2)放松训练:

1)颈部放松训练,纠正喉肌张力过高的现象:训练时要求患者进行头部的低、抬,左右侧头以及左右转头的动作,每个动作完成10次,运动时平静呼吸使颈部放松。

2)进行发声的放松动作,如叹气样发声、打哈欠以及深呼吸动作等。

3)持续发声训练:录音状态下让患者深吸气后发尽可能长的元音“a”和“u”,音量保持平稳,发声时治疗师可以利用手掌接触患者腹部,使患者能注意到腹部肌群的持续用力,治疗师也可以同时给与患者参照声,使患者能参照发声。使用构音功能评定与训练系统可以使患者直观看到发音的长短数值并可通过多媒体动画用持续发音驱动气球升天等,增加趣味性。

注意事项

(1)选择合理的训练时机:急性期炎症、声带小结及器质性发声障碍应先进行病因治疗,待发声器官在形态上基本恢复正常后,再进行功能康复训练。早期病变时,并不要急于进行系统训练,可先指导嗓音的正常使用以及适当休声,待病因得到纠正后再进行系统训练。对于慢性病变引起的发声障碍,由于长期的病理状态下形成的错误发声状态,依靠临床治疗并不能得到有效的恢复,因此需要系统的功能锻炼。

(2)重新建立正常的运动模式:发声障碍常常是由于用声不当和嗓音“滥用”造成的,患者形成了错误的呼吸以及发声动作,与正常的生理性动作相违背。因此训练的主要原则是重新获得正常的呼吸和发声动作,并在此目的下进行一系列的系统功能锻炼,固定正确的运动模式。


参考出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