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患者运动康复

焦睿医生 发布于2024-08-13 08:41 阅读量868

本文由焦睿原创

1. 适量运动对防治房颤有益。

2. 运动康复短期内能够提高房颤患者的运动耐力,改善心脏功能,降低静息心率,减轻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健康相关生命质量。

3. 长期运动能够提高消融术后患者运动耐力,减轻焦虑,改善自我报告的健康结局。

4. 建议所有无运动禁忌的房颤患者进行规律适度的运动锻炼。

5. 建议无症状的房颤患者在心率控制适当的情况下参与运动训练。

6. 建议房颤反复发作且症状明显的患者经消融治疗后再进行运动训练。

7. 建议未进行抗心律失常治疗的患者在无结构性心脏病且对房颤耐受良好的条件下进行运动训练。

8. 建议间断发作且服用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患者在房颤发作过程中待此类药物两个半衰期后方可进行运动训练。

9. 建议想要参与剧烈运动的房颤患者应考虑进行预防性三尖瓣峡部消融术。

10. 建议患者在参与运动前进行全面的医学评估,包括结构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障碍、酗酒和滥用药物或其他房颤主要诱因的评估和管理。

11. 建议对所有房颤患者既往运动情况进行评估,特别注意频率、持续时间、强度和运动类型。

12. 建议运动前针对有氧运动能力、抗阻运动能力、平衡性和柔韧性等多方面评估。

13. 运动前评估还应注意运动的绝对禁忌证和相对禁忌证;无禁忌证且有条件的可进行心肺运动测试或 6MWT。

14. 患者进行 心肺运动试验CPET 时一旦出现终止运动指征,须立即停止试验。

15. 效果评价:通过 CPET、6MWT、心脏超声、血液检查及相关量表评估运动康复对心肺适能、运动能力、心脏功能、心理情绪及生命质量等的影响。

16. 建议有氧运动(快走、慢跑等)作为房颤患者的主要运动方式。

17. 建议房颤患者进行高重复、低负荷的抗阻运动(如克服自身体质量的力量练习,器械练习和自由重量练习),结合其他力量训练方式(功率自行车、跑步机训练、测力计训练等)。

18. 建议房颤患者进行柔韧性和平衡性锻炼(如瑜伽、太极、八段锦)。

19. 高强度间歇有氧运动可作为一种运动方式推荐给房颤患者。

20. 建议房颤患者避免进行长时间的高强度耐力运动(如马拉松、长距离铁人三项等)。

21. 建议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避免进行有直接身体接触或容易受伤的运动。

22. 建议房颤患者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训练。

23. 有氧运动强度:①自主主观感觉疲劳程度法(中等强度 Borg 评分为 11~15 分);②谈话测试:中等强度运动时,可以正常谈话但不能唱歌;③代谢当量法:中等强度为 3~6 METs,根据心脏康复的危险分层,运动强度从 3 METs 开始,逐渐过渡到 6 METs;④靶负荷法:进行 CPET 检测,中等强度为无氧阈下的运动负荷强度。

24. 抗阻运动强度:推荐老年人或无运动习惯者以 40%~50%1-RM(低到较低强度)为起始强度,逐渐过渡到 65%~75%1-RM(中等强度),即重复 10~15 RM;有经验的力量练习者以 70%~80%1-RM(较大到大强度);训练必须循序渐进,可从 30% 1-RM 逐渐增加负荷的强度,建议每 2 周可进步的幅度不超过 5%。

25. 建议房颤患者每周至少进行 150 min 的中等强度运动。

26. 一次完整的运动康复阶段包括 5~10 min 热身运动,20~30 min 运动,5~10 min 整理运动。

27. 有氧运动:至少每周 3 次;每次最少持续 10 min,可从既往运动时长开始,逐渐增加至 30~60 min。

28. 抗阻运动:每周训练 2~3 次,每次训练完,须至少有 1 d 的休息时间间隔;组间的运动间隔休息1~3 min,更大重量可休息 3~5 min。

29. 针对消融术后的房颤患者,建议其合适的运动时机在术后 1 个月。]

30. 建议房颤患者进行长期运动康复,即使在心脏运动康复科研项目结束后,也应进行居家运动康复。

31. 患者应先进行医院监督式训练,待熟悉和掌握运动方案后可进行居家训练。

32. 建议患者使用运动日志或可穿戴心率监测设备监测和记录运动情况(如时间、频率、方式等)。

33. 组建房颤心脏康复管理团队,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并解答运动康复相关疑问,积极实施心理和情绪护理

34. 建议患者出现不适症状时应停止运动并进一步优化心率控制治


参考出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