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最大通气量:男性约 104L;女性约 82L。一般是以实测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作为判断指标,低于 80%为减少。
最大通气量减少见于:
1)气道阻力增加: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或支气管肿瘤等;
2)肺组织损害:如肺炎、肺结核、肺泡出血、肺水肿、肺间质纤维化等;
3)胸廓、胸膜病变:如严重脊柱后侧弯、肋骨骨折、气胸、大量胸腔积液等;
4)神经系统和呼吸肌活动障碍:如麻醉、脑炎、脊髓灰质炎和 重症肌无力等。
(3)用力肺活量:最常采用 FEV1 及 FEV1/FVC%作为判定指标。前者正常值男性为 3179±117ml,女性为 2314±48ml;后者均应>80%。
(4)肺泡通气量成人正常值约 3~7L。
1)肺泡通气量减少: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炎、肺不张、麻醉、重症肌无力等通气不足性疾病,血气分析示Ⅱ型 呼吸衰竭和 呼吸性酸中毒;
2)肺泡通气量增加,见于 酮症酸中毒、癔病、高通气综合征等肺泡通气过度性疾病,血气分析示 呼吸性碱中毒。
(5)用力肺活量、最大呼气中段流量或 FEV1/FVC 减少,说明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其减少见于:
1)气管与支气管疾病,如气管肿瘤、狭窄,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闭塞性细支气管等;
2)肺气肿、肺大疱;
3)其他原因不明的疾病,如纤毛运动障碍。
(6)通气功能障碍类型的判断:
1)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表现为肺活量正常或减低,FEV1/FVC 减低,残气量增高,肺总量正常或增高,残总比明显增高;
2)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表现为肺活量减低,FEV1/FVC 正常或增高,残气量减低,肺总量减低,残总比正常或轻度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