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吞咽障碍康复管理指南

焦睿医生 发布于2024-07-30 15:35 阅读量196

本文由焦睿原创


1.对所有存在吞咽障碍风险的患者进行早期筛查。

2.高危人群包括身体虚弱的老年人、脑卒中患者、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如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脑瘫儿童、 头颈部肿瘤患者等。

3.量表如Gugging吞咽功能评估量表(GUSS)、标准化吞咽评估 ( SSA)、多伦多床旁吞咽筛查试验(TORBSST)、进食评估调查工具-10( EAT-10)等。

4.VFSS和 FEES 临床上可作为确诊吞咽障碍的金标准,口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应尽早进行仪器检查。

5.体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常规吞咽训练可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

6.咽腔电刺激 (PES)可降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死亡率、渗漏误吸评分(PAS)。

7.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干预改善吞咽功能的总体效应和结局。

8.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 可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障碍严重程度评分和渗漏误吸评分,取决于刺激方式和频率。

9.口咽期吞咽障碍患者采用口腔温度觉、触觉等感觉刺激治疗。

10.头颈部肿瘤术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舌肌训练可显著提高其吞咽功能。

11.运动行为疗法总体上可改善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其中缩下颌抗 阻 力 训 练 ( CTAR)、 Shaker 训练、 呼气肌训练 ( EMST)等的疗效更为显著,在常规吞咽训练的基础上结合呼气肌训练、生物反馈训练可以增加吞咽的安全性。

12.导管球囊扩张术是治疗环咽肌失弛缓症的有效治疗手段。

13.唾液腺肉毒毒素注射可以改善神经源性疾病患者的流涎症状。

14.针对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肉毒毒素注射是有效的,且联合使用多种定位技术可提高其有效率。

15.针刺联合吞咽康复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帕金森病引起的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和吞咽相关的生活质量。

16.姿势代偿性吞咽技术可改善吞咽功能、降低误吸发生率。

17.气管切开伴吞咽障碍患者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通过佩戴说话瓣膜可减少患者误吸、渗漏率,从而有助于吞咽功能的恢复。

18.对于咽腔反射弱或者消失的吞咽障碍患者,与持续置管管饲相比,使用间歇经口至食道管饲既能保证营养供应,又能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19.根据口咽期吞咽障碍的严重程度调整食物的质地和液体的性状,量化食物稠度,可以降低误吸、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20.口腔护理能够提高吞咽障碍患者的口腔清洁度、降低患者的肺炎发生率。

参考出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