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法林抗凝治疗

焦睿医生 发布于2024-07-28 19:43 阅读量399

本文由焦睿原创

  1. 增强药效的药物:保泰松、磺吡酮、甲硝唑及磺胺甲 氧嘧啶、西咪替丁和奥美拉唑。

  2. 减弱药效的药物:巴比妥、利福平、卡马西平。

  3. 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非甾体抗炎类药物、某些抗生素、抗 血小板药物。

  4. 疾病影响华法林作用:肝功能异常、长期腹泻或呕吐、乏氧状态、 化疗、发热和甲亢等会增强抗 凝作用。慢性肾功能不全时华法林的剂量需求也会降低。老年患者可能会出现药效增强现象。

  5. 服用华法林后2~3天起 效。

  6. 中国人的初始剂量为 1~3mg, 2~4 周达到目标范围。某些患者如老年、肝功 能受损、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出血高风险患者,初始剂量可适当降低。如果需要快 速抗凝,给予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与华法林重叠应用 5 天以上,在给予肝素的 第 1 天或第 2 天即给予华法林,当INR达到目标范围后,停用肝素。中国心房颤动抗栓研究中华法林的维持剂量均值为 3mg。为 减少过度抗凝,通常不建议给予负荷剂量。大约口服 2~7 天后开始出现抗凝作用。

  7. PT 是最常用于监测华法林抗凝强度的指标。INR 是不同实验室测定的 PT 经过校正后计算得到的。华法林最佳的抗凝强度为INR 2.0~3.0。

  8. 住院患者口服华法林 2~3 天后开始每天或隔天监测 INR,直 到 INR 达到治疗目标并维持至少 2 天。此后,根据 INR 结果的稳定性调整为数 天至 1 周监测 1 次,出院后稳定患者可每 4 周监测 1 次。门诊患者剂量稳定前应数天至每周监测 1 次,当 INR 稳定后,可以每 4 周 监测 1 次。如果需调整剂量,应重复前面所述的监测频率直到 INR 再次稳定。

  9. 初始剂量治疗 1 周 INR 不达标时,可按照原剂量 5%~20%的 幅度调整剂量并连续(每 3~5 天)监测 INR,直至其达到目标值。如果INR一直稳定,偶尔波动且幅度不超过INR目标值范围上下0.5,可不必 调整剂量,酌情复查INR并注意寻找原因。如果2次INR位于目标值范围之外应调整剂量。可升高或降低原 剂量的5%~20%,调整剂量后注意加强监测。

  10. 下列情况下暂不宜应用华法林治疗:①围手术期(含眼科与口腔科手术)或 外伤;②明显肝功能损害;③中重度高血压(血压≥160/100mmHg);④凝血功 能障碍伴有出血倾向;⑤活动性消化性溃疡;⑥2 周之内大面积缺血性脑卒中;⑦其他出血性疾病。

    出血可以表现为轻微出血和严重 出血,轻微出血包括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黏膜瘀斑、月经过多等;严重出血 可表现为肉眼血尿、消化道出血,最严重为颅内出血。少见的急性血栓 形成,包括皮肤坏死和肢体坏疽通常在用药的 3~8 天出现,还可导致骨质疏松和血管钙化。

参考出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