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应证:适用于椎间盘突出、脊柱小关节紊乱、腰背痛及腰腿痛等。
禁忌证:重度腰椎间盘突出(破裂型)、腰脊柱结核和肿瘤、骶髂关节结核、马尾肿瘤、严重椎管狭窄症、急性化脓性脊柱炎、重度骨质疏松症、孕妇、腰脊柱畸形、较严重的高血压、心脏病及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后纵韧带骨化和突出椎间盘的骨化以及髓核摘除术后的患者都应慎用。
操作方法与步骤
(1)慢速牵引:根据牵引力作用时间可分为持续牵引和间歇牵引。
1)患者仰卧位,上身通过肩部固定带固定,腰椎牵引带捆绑于腰部,下肢伸直位或双膝屈曲位。
2)牵引的初始重量一般不低于自身体重的 60%,可以用体重的 60%~80%,如 30~40kg 的重量,起效后再逐渐增加,通常每 3~5 天增加 2~4kg,增至患者耐受重量。
3)每次牵引 20~30 分钟,每日 1 次,10~14 次为 1 个疗程。
(2)快速牵引:
1)患者俯卧于牵引床上,上身和腰臀部分别固定于胸腹板和腰臀板上,然后将身体上部和下部的固定绑带收紧,按输入的牵引、屈曲和左右旋转角度参数调整牵引床。
2)当调整完毕后,操作者站立于患侧,双拇指叠压于患部棘突或椎旁压痛点上,右脚脚踏牵引床控制开关,待患者呼气时瞬间踩踏脚下的控制开关,操作者拇指同时用力下压,完成一次组合牵引。
3)依据患者的反应,再行 1~3 次的重复,即完成一次牵引过程。
4)牵引后,腰围固定带固定腰臀部。快速牵引一般 1 周重复一次,总次数不超过 3 次。
注意事项
(1)腰椎牵引除了掌握好适应证与禁忌证外,还要注意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如药物、肌力训练,维持正确姿势等才能维持牵引效果,取得最佳疗效。
(2)慢速牵引中,如果经过 2~3 次牵引,症状没有改善或反而加重,应停止牵引治疗,重新评定患者或改换其他的治疗方法。
(3)慢速牵引结束后,松开骨盆带时不宜太快,以免腹部压力突然降低引起患者不适;松开骨盆带后,应让患者仰卧休息数分钟后,再站起来。
(4)快速牵引后患者卧床休息 3~5 天,可仰卧也可侧卧。
(5)快速牵引 1 次后 1 周若病情无改善,原则不再行第二次牵引。可再选择其他治疗方法。
(6)腰围固定可增加腰椎的稳定性,牵引后使用腰围固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腰椎的活动度,有利于病情的好转,但不宜超过 20 天,以免造成腰部废用性肌萎缩,引起腰椎不稳。
(7)恢复期的患者每天可进行正确的腰部肌肉训练,增加腰部肌力,加强腰椎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