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剖:颈部颈动脉鞘后方、颈椎横突前方,各有 3 个颈交感神经节,分别称为颈上神经节、颈中神经节和颈下神经节。颈下神经节与 T1神经节融合为SG。SG 大小约为 25 mm×10 mm×5 mm,中心位置多位于胸膜顶第 1 肋骨颈水平。SG 支配头面部、颈项部、上肢及胸内的心脏、大血管、肺、支气管及胸壁等多个器官组织。SG 前方为颈动脉鞘,内侧为颈长肌,后内侧为椎间孔和喉返神经,外侧为前斜角肌及膈神经,前外侧为头臂静脉和甲状颈干,下方是肺尖和胸膜顶。C7横突与 SG 的距离最近,是标定 SG 体表投影的最佳骨性标志,但是 C7横突没有前结节,椎动脉未受椎动脉孔保护,在此穿刺容易伤及椎动脉。因此,临床多以 C6横突为解剖定位。
适应证
1. 头面部疾病 头痛、面神经炎、面肌痉挛、美尼尔综合征、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非典型性面部疼痛、脑缺血性疾病等。
2. 颈肩及上肢疾病 颈肩臂综合征、胸廓出口综合征、肩关节周围炎、颈椎病、多汗症、雷诺病、上肢 动 脉 栓 塞 、带 状 疱 疹 后 神 经 痛 、幻 肢 痛 、残 肢痛等。
3.其他 过敏性鼻炎、突发性耳聋、失眠、哮喘、经前期综合征、围绝经期综合征、顽固性痛经、缺血性心肌病、创伤后疼痛(伴有皮肤水肿、冷汗、青紫)、复杂局部疼痛综合征等。
禁忌证
凝血功能障碍、局部皮肤感染、近期心肌梗死病史、青光眼、甲状腺肿大、心脏兴奋传导异常,以及患者精神障碍不配合等。
超声引导下 SGB
患者仰卧位,头稍偏向对侧,肩下垫薄枕,头稍后仰以充分显露颈部;微张口,使颈部肌肉放松。选择体积较小的高频线阵探头,超声频率多设置为 6~12 MHz。将超声探头横向置于胸锁乳突肌表面平环状软骨切迹水平,扫查至 C6椎体水平,视野可见 C6椎体特有的驼峰状横突前结节、C6神经根、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和 C6椎体前面的颈长肌。SG 位于颈长肌表面、椎前筋膜深面。因颈动脉后方超声增强效应可致颈长肌显示不佳,将超声探头横向外侧方缓慢移动,可更清楚地显示颈长肌、椎前筋膜。多在 C6 椎体水平气管和颈动脉之间,稍加压力用探头把颈动脉推向一侧,显示 C6横突及其突出的前后结节,以及被椎前筋膜覆盖位于横突浅面的颈长肌。操作者持 22 G、5 cm 短斜面穿刺针,依据所选入路选择进针点,采用平面内或平面外引导进针。在超声引导下实时监测穿刺过程,穿刺针依次经过胸锁乳突肌和前斜角肌,然后穿过 C6横突前结节和颈静脉之间区域进入直至颈长肌前方、椎前筋膜深面,回抽无血则可注入局麻药。
注意事项
(1) SGB 过程中穿刺针进入不宜过深以免直接刺入神经节,造成神经节营养血管和SG 的损伤,或使药液经局部血管吸收而影响阻滞效果;
(2)注药前应确定针尖位置,药液应注射于颈长肌表面、椎前筋膜深面,超声下可见颈长肌表面呈环形无回声区膨胀,如见药液进入颈长肌或颈长肌与横突之间,须回退针尖后确定针尖位置位于颈长肌表面后再注射。如未见椎前筋膜膨胀且药液于 其 表 面 扩 散 ,应 略 进 针 刺 破 椎 前 筋 膜 再 注射。
(3)操作完成后 穿刺点压迫 5 min 以上预防出血。
(4)阻滞后建议观察患者至少 30 min,无不良反应后方可离开。
(5)穿刺局部保持干燥清洁避免感染。
用药与疗程
1% 利多卡因、0.25% 布比卡因 5~10 ml,每日一次,双侧交替阻滞,10 次为一个疗程。
成功标志
霍纳综合征,一般为瞳孔缩小、眼睑下垂、眼球凹陷、同侧面部少或无汗、结膜充血,面色潮红,耳廓红润,鼻黏膜充血、鼻塞,皮温升高等。头面部及上肢自觉发热。
并发症
喉返神经阻滞;一过性意识丧失;臂丛阻滞;高位硬膜外或蛛网膜下腔阻滞;局部红肿、血肿、感染;误入血管;头晕、耳鸣和寒颤;穿刺部位疼痛;局部异物感;心律失常;气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