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超声俱乐部
作者:李晓艳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院超声科
点评专家:陆文明 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1、同心圆征:肠壁水肿不严重,外层肠壁的粘膜、粘膜下层及套入部各层未被过度牵拉变薄,此时外层肠壁结构依稀可辩,具有三层肠壁结构。
2、炸面包圈征:外层肠壁水肿增厚,呈环状低回声,肠壁结构无法辨认。环内为被套入的肠管,肠系膜无明显增厚。
3、炸面包圈内新月征:外层肠壁依然是低回声环,与炸面包圈征相同,其内可见受套入部肠管挤压的增厚的肠系膜,呈新月形高回声。
4、真性肠套叠动态超声视频
病理实质Vol.01
即一过性、暂时性肠套叠,其本质还是远端肠管套入近端肠管,但是可自行恢复。多发生于小肠,是由于肠功能紊乱或者炎症刺激形成,有以下特点:
1、套叠包块一般位于脐周围,活动度大;
2、套入的长度短,多<4cm;< p="">
3、套叠直径小,多<2.5cm;< p="">
4、不伴有肠壁水肿;
5、套叠内无肿大淋巴结;
6、可在腹部同时发现多个套叠包块存在;
7、检查过程中可见到套入部频繁的蠕动,动态观察可随肠蠕动消失,又可随肠蠕动出现;
8、喝温开水或者揉肚子按摩一段时间后复查,套叠包块消失。
超声图所见Vol.02
1、小肠套叠的横断面,小面包圈征:
2、同一病例的纵断面,显示套叠长度较小:
3、同一病例,动态观察,套叠长度随肠蠕动减小:
4、小肠一过性套叠动态超声视频图
另外一种容易被误诊为肠套叠的情况是回盲瓣炎症,由于肠壁水肿增厚、回声减低,横断面时也呈“同心圆”即“面包圈”征,易被误诊为肠套叠。
1、位于回盲部的小“面包圈”征:
2、其周边可见肠系膜肿大淋巴结:
3、横断面为回盲瓣特有的“蘑菇头”征:
4、回盲部炎症性“假性”肠套叠
现在小伙伴们清楚了吗?不要再看到“同心圆”征就简单粗暴地诊断为肠套叠了。结合病史,动态观察,识别“真假”肠套叠就是这么简单!
原发性肠套叠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超声检查是诊断小儿肠套叠加最准确无误快捷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本专题对原发性肠套叠的超声图像特征作了详细概述,着重对小肠套叠这种因肠蠕动功能不协调而产生的一过性、暂时性、可自行恢复的肠套叠进行系统讲解,相信会给超声工作者实际工作中提供较好的参考借鉴作用。
肠套叠的超声诊断即简单又复杂。简单是指其有特定的声像图表现,复杂是因其的分型较多:有回盲型、小肠型(多为小肠顺行套入小肠(空—空、空—回、回—回肠套叠)、回结型、结肠型、空肠胃套叠;甚至复杂性肠套叠:回—回套叠再套入结肠。另外,对于继发性肠套叠其病因的判定也是诊断的难点。所以,体现超声含金量的是对肠套叠的分型及继发性原因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