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灸防病治病的临床应用

胡建强医生 发布于2024-05-09 14:54 阅读量2335

本文由胡建强原创

什么是天灸


天灸,又称作天灸疗法或冬病夏治,简称三伏贴,是传统中医学中较为独特的一种外治法,又叫发泡疗法。早在千百年前中医就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疗法,是世界上最早的预防医学,《黄帝内经》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天灸疗法是通过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人们体内阳气也相对充沛的时机,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对皮肤有刺激性的中药敷贴于人体特定的穴位或患处,使其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红或起泡,以达到对穴位的刺激作用,起到温阳利气,驱散寒邪,温补脾肾,增强机体抵抗力,免疫力和预防保健的作用。


天灸贴敷的时间与疗程


三伏天在每年的夏季暑热时期7~8月份,是全年中气候最炎热、阳气最旺盛的阶段,是温煦阳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


三伏天灸10天一次,共3~5次(即初伏、中伏、末伏各1次,或者在此基础上增加伏前加强、伏后加强;若中伏和末伏相差20天,则可在此期间增加中伏加强)。一般3年为1疗程。


每次贴药时间成人一般贴敷 1~2小时, 部分人皮肤耐受可适当延长时间;儿童一般贴敷15~30分钟为宜;年龄越小则贴药时间相应缩短。具体贴药时间要根据患者的贴药反应随时调整,以贴药处皮肤潮红或自觉贴药处瘙痒、灼热、刺痛时,即可移去贴敷药物。贴药治疗后局部皮肤出现轻微灼痛、红晕属正常现象。


天灸的药物与制备


1)药物(天灸粉):基本方主要是4味药,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根据具体治疗病症的不同,有些还配制加入了麝香、皂角、百部、丁香、冰片等。


2)制备:将以上4味药按一定比例(白芥子40%、细辛40%、甘遂10%、延胡10%)共研粉末,然后用生姜磨碎过滤取姜汁后把以上药粉调和制成膏状的药饼,最后捏取黄豆粒大小的药丸,用大小约5cm左右的胶布将药丸固定贴敷在人体穴位上即可。


贴药时患者采用适当的体位,暴露相关的穴位或背部、腹部等,要求所贴皮肤处干燥不湿润。背部穴位一般取双侧,通常2~3组穴位交替使用。每次贴6~10个穴位,不宜贴太多。


天灸疗法的适宜病种


1)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咳嗽、慢性咽喉炎、过敏性鼻炎、经常感冒免疫功能低下者;


2)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慢性胃痛、经常腹胀、便秘、腹泻、脾胃虚寒等;


3)各种骨关节疾病: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病、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等;


4)小儿疾病:反复咳嗽、平素体虚易感、体质差、消化不良、厌食、遗尿等。


5)妇科疾病:不孕不育、月经不调、慢性盆腔炎、痛经、宫寒体虚等。


病案列举:


咳嗽、易感冒,三伏灸穴位:

大椎、肺俞、天突、中府、太渊、列缺、三阴交


哮喘三伏灸调理穴位:

大椎、肺俞、肾俞、膻中、中脘、关元、足三里


天灸的禁忌症


1、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及严重糖尿患者。


2、发热患者、阴虚火旺体质者、热证明显患者及出血倾向者禁用。


3、一岁以下婴幼儿皮肤娇嫩及孕妇不宜贴药。


4、过敏体质患者:对药物或贴胶布皮肤易过敏者(包括荨麻疹、皮肤搔痒症、神经性皮炎)、疤痕体质等患者慎用。


天灸的注意事项


1、天灸当天敷贴期间应禁食辛辣生冷刺激性食物、煎炸、冷饮、鹅肉、牛羊肉、狗肉、公鸡、花生、海鲜、韭菜、虾、笋、酒等发物,勿进行冷水浴。


2、贴药时皮肤应保持干燥,贴药后不宜剧烈活动,以免出汗致药膏脱落。


3、贴药后若出现瘙痒、灼热、刺痛等症而难以忍受,应随即移去膏药,避免搔抓致皮肤破损。


4、由于天灸药物较为刺激,贴敷后留下红印为正常现象,可自行慢慢消退。因个人体质不同,或贴药时间过长,个别人可能会出现起水泡现象,若水泡较小,可不予处理,待其自然吸收,但应避免摩擦水泡,防止破溃,若水泡溃破应保护创面,可涂搽红霉素软膏、金霉素软膏防止感染。严重者请咨询医生给予指导处理。


5、天灸不是贴的越久越好,不少人要求医生,给自己贴药的时间久一点,这是不对的。贴得太久皮肤容易起泡、溃烂,甚至留疤。其实只要刺激穴位,贴至皮肤微红,所贴的药膏发挥功效即可。天灸也不是万能的,不能治百病,贴药前一定要事先咨询医生,所贴穴位也是医生根据病情来辨证取穴的。


延伸---关于三伏天的一些养生知识


三伏不排寒,入秋必有痰!

三伏天正是提高身体免疫力、冬病夏治的好时机。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三伏天注意不能贪吃生冷寒凉食物,不能久吹空调,这些习惯会大量消耗人体的阳气,寒湿内生,损伤我们的免疫力。日常生活中要多坚持适当的运动,增强身体抵抗力和气血的循环,也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能熬夜,以免耗伤阳气,阴阳失调,疾病缠身。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