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常见的8种临床意外及其处理与预防

胡建强医生 发布于2024-01-25 16:42 阅读量2070

本文由胡建强原创

        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内病外治”的重要手段和医疗方法。针灸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调节脏腑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针灸疗法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适应症,可用于内、外、妇、儿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效果显著,安全可靠,操作简便易行,副作用少,经济费用低等优点。但这并不意味着针刺绝对安全,如果施术手法掌握不当 ,亦可能发生意外,造成医疗事故。临床上常见的针刺意外及其处理与预防主要有以下8种:

(一)晕针

        晕针是针灸临床上最常出现的针刺意外,基本上每个针灸医生在针灸过程中都会遇到晕针的情况,或轻或重。轻度晕针者表现为头晕目眩,恶心欲吐,胸闷乏力,但呼吸脉搏仍正常;中度晕针者头晕心慌,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脉搏变细;重度晕针者表现为心慌气短,大汗淋漓,全身惊厥,脉象细弱,甚则神志昏迷,唇甲青紫,血压下降,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状态。  多见于初次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或患者因精神紧张、体质虚弱、过度劳累、过饥过饱、过度悲伤兴奋、大汗大泻大出血后等。也有因患者体位不当,施术者手法过重以及治疗室内空气闷热或寒冷等原因。

       晕针的处理与预防:晕针时应立即停止针刺,起出全部留针,扶持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解衣带,热天注意通风,冷天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刻即可,可给饮温糖水或热茶口服,安静休息约3~5分钟后即可恢复正常。如重者未能缓解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用指掐或针刺急救穴,如人中、素髎、合谷、内关、足三里、涌泉、中冲等,也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神阙等,必要时可配用现代急救措施,用肾上腺素1ml,阿托品1ml肌注等。待晕针缓解后,仍需适当休息待晕针完全消除。  对晕针要重视预防,如初次接受针治者,要做好解释工作,解除恐惧心理。正确选取舒适持久的体位,尽量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对劳累、饥饿、大渴时,应嘱其休息,进食、饮水后,再予针治。针刺过程中,应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神态,询问针后情况,一有不适等晕针先兆,需及早采取处理措施。此外,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消除过热过冷因素。


(二)针刺引起创伤性气胸

       气胸在针灸临床上也是最常见的意外事故之一,尤其易发生在对人体穴位解剖不熟的初学针灸者。针刺胸部、背部和锁骨附近的穴位过深,比如针刺肺俞、心俞、隔俞、肩井、天突、缺盆、云门等穴位过深刺穿了胸腔和肺组织,气体积聚于胸腔而导致气胸。  针刺引起的气胸,其发病的缓急和临床症状的轻重,均取决于肺组织损伤的程度,病人的敏感度及其原来的肺功能状况。轻度气胸者,无明显的自觉症状,或有轻微的胸闷、咳嗽、活动时胸部有牵拉样痛感。中度气胸者,胸闷不舒、胸协刺痛、呼吸困难、持续剧烈的咳嗽、气短心悸,并伴有相应的肩背部、上肢沉痛及活动受限等。严重气胸病者出现呼吸困难、气促、紫绀,冷汗、烦躁、肢冷、恐惧,甚则血压下降,出现休克昏迷等危急现象。检查时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加快,肋间隙变宽,外胀,叩诊呈鼓音,听诊肺呼吸音减弱或消失,气管可向健侧移位。X线胸透可见肺组织被压缩现象,气胸部分透亮增加。

        气胸的处理与预防:一旦发生气胸,应立即起针,并让患者采取半卧位休息,要求患者心情平静,切勿恐惧而反转体位。一般漏气量少者,可自然吸收。医者要密切观察,随时对症处理,如给予镇咳、消炎类药物;以防止肺组织因咳嗽扩大创口,加重漏气和感染。对严重病例需及时组织抢救,如胸腔排气、少量慢速输氧等。预防上医者针刺时要集中思想,要求患者保持一个舒适且固定的体位,根据患者的体位、体形肥瘦及穴位局部解剖等情况,严格掌握进针深度、方向及角度,施术过程中手法不宜太重,行提插手法的幅度不宜过大。胸背部腧穴应斜刺、横刺,若用温针时医者应一手扶针体,一手捻挂艾柱,时刻牢记“部位薄如饼”的古训。


(三)滞针

        针刺时针在穴位内,针下发生一时性的异常紧涩,运针时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时,则患者感到疼痛。多因患者精神过度紧张,针刺入后局部皮肤和肌肉强烈挛缩;或因行针时捻转角度过大过快和持续单向捻转等,而致肌纤维缠绕针身所致。

        滞针的处理与预防:嘱患者消除紧张,使局部肌肉放松;或延长留针时间,用循、摄、按、弹等手法,或在滞针附近加刺一针,以缓解局部肌肉紧张。如因单向捻针而致者,需反向将针捻一捻再起针。

在针刺前对精神紧张者,应先作好解释,消除顾虑。并注意行针手法,避免连续单向捻针。


(四)弯针

         弯针是指针刺时针柄改变了进针时刺入的方向和角度、使提插,捻转和出针均感困难,患者感到针处疼痛。主要由于术者进针手法不熟练,指力不匀,用力过猛,以致针尖碰到坚硬致密组织,使患者突然产生强烈的感应,致使肌肉发生急剧的收缩所致;或因患者在针刺过程中变动了体位,或针柄受到某种外力碰压等。

        弯针的处理与预防:出现弯针后,就不能再行手法。如针身轻度弯曲,可慢慢将针退出;若弯曲角度过大,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因患者体位改变所致者,应嘱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后,再慢慢退针。遇有弯针现象时,切忌强拔针、猛退针。为了避免弯针,医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轻巧。患者的体位要选择恰当,并嘱其不要随意变动。注意针刺部位和针柄不能受外力碰压。


(五)断针

        断针是指针刺时针身折断,残端留于患者腧穴内。出现断针主要由于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针刺时针身全部刺入腧穴内,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局部肌肉猛烈挛缩。患者体位改变,或弯针、滞针未及时正确处理等所致。

        断针的处理与预防:嘱患者不要紧张、不得乱动,以防断针陷入深层。如残端显露,可用手指或镊子取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可用手指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露体外、用镊子取出。如断针完全没入皮内、肌肉内,应在线下定位,用手术取出。要想预防断针,扎针前应仔细检查针具质量,不合要求者应剔除不用。进针、行针时,动作宜轻巧,不可强力猛刺。针刺入穴位后,嘱患者不要任意变动体位。针刺时针身不宜全部刺入。遇有滞针、弯针现象时,应及时正确处理。


(六)针后疼痛、出血、神经损伤等其他不适异常感

        针刺出针后,患者感觉疼痛明显或起针后出血,血溢于皮下而形成肿胀、青紫、结节感觉神经麻木疼痛等各种不适异常感。多因体位不当或进针太快或起针太快,针刺到血管或神经等造成。个别出血血肿也可能由病人凝血功能障碍引起。

       处理与预防:如有针后感觉疼痛明显者,应随即起针,退针后让患者休息片刻、查明原因,调整针刺手法,另行针治;发现局部出血,可用棉球按压,血肿者按揉片刻即可,如局部青紫块较明显者,行热敷使局部淤血消散。由于扎针手法过重,起针后还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叫后遗症,如有此种现象发生,在局部按揉片刻即可。预防:施针时手法要柔和适度,避免手法过强和留针过长。临诊时要认真辩证施治,处方选穴精炼,补泻手法适度。要仔细查询有无出血病史,排除血友病等。要熟悉浅表解剖知识,避免刺伤血管神经等。


(七)刺伤脑脊髓

        临床上针刺时如刺伤延髓或刺伤颅内血管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休克和神志昏迷等。如刺伤脊髓,可出现触电样感觉向肢端放射,甚至引起暂时性肢体瘫痪,有时可危及生命。如针刺后头部如哑门,风府等穴位时,施治稍有不慎,针尖即有可能进入枕骨大孔,刺伤椎动脉或延髓,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事故。脑脊髓是中枢神经统帅周身各种机体组织的总枢纽、总通道,而它的表层分布有督脉和华佗夹脊等一些重要腧穴,如风府、哑门、大椎、风池以及背部正中线第一腰椎以上棘突间腧穴。若针刺过深,或针刺方向、角度不当,均可伤及,造成严重后果。

       处理与预防: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出针。轻者,需安静休息,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自行恢复。重者则应结合有关科室如神经外科等,进行及时抢救。凡针刺督脉腧穴--12胸椎以上及华佗夹脊穴,都要认真掌握针刺深度、方向和角度。如针刺风府,哑门穴,针尖方向不可上斜,不可过深;悬枢穴以上的督脉腧穴及华佗夹脊穴,均不可深刺。上述腧穴在行针时只宜捻转手法,避免提插手法,禁用捣刺手法。


(八)刺伤内脏

         针灸若刺伤肝、脾,可引起内出血,肝区或脾区疼痛,有的可向背部放射。如出血不止,腹腔聚血过多,会出现腹痛、腹肌紧张,并有压痛及反跳痛等急腹症症状。刺伤心脏时,轻者可出现强烈刺痛,重者有剧烈撕裂痛,引起心外射血,即刻导致休克等危重情况。刺伤肾脏,可出现腰痛,肾区叩击痛,血尿,严重时血压下降、休克。刺伤胆囊、膀胱、胃、肠等空腔脏器时,可引起疼痛、腹膜刺激征或急腹症等症状。刺伤内脏主要是施术者缺乏解剖学、腧穴学知识,对腧穴和脏器的部位不熟悉,加之针刺过深,或提插幅度过大,造成相应的内脏受损伤。

       刺伤内脏的处理与预防:损伤轻者,卧床休息一段时间后,一般即可自愈。如损伤较重,或继续有出血倾向者,应加用止血药,或局部作冷敷止血处理,并加强观察;注意病情及血压变化。若损伤严重,出血较多,出现休克时,则必须迅速进行输血等急救措施。为了避免针灸时刺伤内脏,术者要学好解剖学、腧穴学;掌握腧穴结构,明了腧穴下的脏器组织。针刺胸腹、腰背部的腧穴时,应控制针刺深度,行针幅度不宜过大。腰牢记“背部薄如饼”和正确理解针灸界“腹部深如井”的谚语,慎重操作而不可掉以轻心。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