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认知行为疗法破解过度焦虑。“杞人忧天”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古时杞国有个人成天担心天塌地陷,寝食难安。
从现代心理学角度看,这种表现与广泛性焦虑障碍高度相似,本质是大脑陷入灾难化思维的陷阱——明明没有实际威胁,却反复想象最坏结果,最终被自己的“脑补剧情”压垮。
今天我们从认知行为疗法(CBT)的视角,拆解这种“想太多”背后的心理机制,并教你科学应对。焦虑的根源:当“想象”绑架了现实。CBT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并非直接由事件本身决定,而是受自动化思维,也就是脑海中一闪而过的念头支配。就像杞人看到天空,脑中自动浮现“天要塌了”的灾难画面,这种思维触发焦虑情绪,而焦虑又反过来强化负面想象,形成恶性循环。
心理学家贝克提出,焦虑者常出现三种认知偏差:
1. 灾难化,把小事放大成灭顶之灾,比如“忘词=人生完蛋”;
2. 过度概括,一次失败就认定“永远做不好”;
3. 情绪化推理,“我感觉害怕等于危险肯定存在”。这些扭曲的思维就像“心理滤镜”,让人把现实染成灰色。
CBT通过调整认知与行为,帮助人们跳出思维陷阱。
以下是简化版方法:
1. 认知法:区分“想象”与“现实”。当焦虑念头冒出时,不妨问自己: 证据是什么?例如:天塌下来有科学依据吗? 最坏结果发生的概率有多高?即使发生,我能应对吗? 试着把“天要塌了”换成“这只是气流颠簸,飞机依然安全”用积极视角重构思维。
2. 暴露法:直面恐惧,小步脱敏。逃避焦虑源只会让恐惧扎根更深。CBT提倡渐进式暴露:害怕当众发言?先从3人小组分享开始;担心工作出错?主动承担低风险任务并记录结果。 行动会带来“认知再评估”:原来想象中的灾难并未降临,大脑逐渐建立“危险信号解除”的记忆。就像反复练习游泳后,对水的恐惧自然减少。
3. 情感释放法:给情绪一个出口。压抑情绪如同摇晃的汽水瓶,终会爆发。
CBT建议:识别情绪:“我现在感到焦虑,是因为担心下周的汇报”;表达感受:向亲友倾诉或写日记,避免情绪积压;解决问题:列出具体行动清单,如提前演练PPT,把焦虑转化为行动计划。
生活调整:为大脑按下“暂停键”。除了心理调节,身体状态也影响焦虑水平:
睡眠:每天7-9小时高质量睡眠,帮助前额叶(理性脑)恢复功能;
运动:每周3次有氧运动,促进内啡肽分泌,天然缓解焦虑;
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B和Omega-3的食物如深海鱼、坚果等,营养神经细胞。小结:焦虑不是敌人,而是预警信号。杞人的故事提醒我们:过度担忧是对不确定性的过度防御。CBT并非要求人“永远乐观”,而是培养弹性思维,承认风险存在,但相信自身应对能力。
就像心理学家艾利斯的ABC理论所说:事件(A)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调整信念(B),从而改变情绪结果(C)。若焦虑已严重影响生活,如持续6个月以上、伴随躯体症状,请及时寻求专业帮助。记住,大脑是一块可以被训练的肌肉,通过科学练习,我们终能找回内心的安宁。
唐建军医生,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深圳市医师协会精神科分会第二届理事会副会长,罗湖区高层次人才,就职于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心理卫生科(失眠门诊)。 其在诊断与治疗抑郁症、焦虑症、惊恐症、社交焦虑症、失眠症、强迫症、疑病症/躯体化障碍/健康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心境障碍)、神经性贪食症等多种心理精神疾病方面,皆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与诊治心得,力主采用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融合的模式,以推动患者的康复进程。
对目前国内新型抗抑郁药物如奥氟合剂、托鲁地文拉法辛和新型安眠类药物地达西尼,数字化治疗(认知行为训练)及精准治疗药物基因检测等有较多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