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当好家庭“消防员”? ——儿童急性发热家庭护理方案

唐婧医生 发布于2023-01-14 12:11 阅读量1025

本文由唐婧原创

      “孩子发烧时,每个妈妈都是“消防员”。退烧灵,用美林!”,如果您也看过美林的消防篇广告,您可能也会跟我一样对这句“魔性”广告词记忆犹新。但是,真的是一发烧就可以用美林吗?

      当然不是!想要当好家庭“消防员”,您需要了解一下几点:

      一、什么是“发烧”?

      老百姓常说的“发烧”在医学上称为发热,它是指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导致下丘脑体温调定点上移,继而启动一系列反应使体温升高到达新的体温调定点的过程。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可以将发热分为4个等级:低热:37.3-38.0℃;中等热:38.0-39.0℃;高热:39.1-41.0℃,超高热:41.0℃以上。大部分家庭测的是腋温或者耳温,换算方法为:口温=耳温+0.4℃=腋温+0.5℃。也有一部分家庭测的是额温,因为额温与测量距离密切相关,很难精准,不做推荐。但也不是不行,因为一般情况下它都会偏低,而不是偏高。您只需记住:如果家中测体温大于37.3℃,基本就是“发烧”了。

      二、什么时候需要“退烧”?

      传统观念认为,腋温超过38.5℃,应及时给患儿退热治疗。但最新的观点认为:体温(腋温)≤39.0℃,或未因发热而出现任何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儿童,不需要退热;体温(腋温)>39.0℃的过高温或高热持续时间过长,或发热伴随不适和情绪低落的儿童,需要及时干预。简单说来,退热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感觉舒适。如果孩子没有觉得不舒服,该吃吃、该喝喝,玩得很开心,状态很好,就不着急退热。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发热本身不是一种疾病,是一种生理反应,它可以有效地抑制病原微生物对人体的侵袭,促进人体恢复健康,增强人体免疫功能[1]。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发热会使病情更严重,也没有证据表明发烧会导致长期的神经系统并发症[2]。“发烧烧坏脑子”很多时候都是一种误解,因为导致神经系统并发症(即通常所说的“脑子坏掉了”)的大部分原因是疾病本身对大脑的侵袭,而不是发热。

        三、如何正确“退烧”?

        0-2月龄,不推荐药物降温,可物理降温,因为发热可能是小婴儿严重感染的唯一体征。≥2月龄,药物降温为主,物理降温为辅。具体说来,≥2月龄,推荐口服对乙酰氨基酚(G-6-PD者缺乏除外),2次用药的间隔时间为4-6小时,一天不超过5次。≥6月龄,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G-6-PD缺乏者除外)或者布洛芬,2次用药的间隔时间为6-8小时,一天不超过4次。注意哦!是“或者”不是“和”,是“二选一”,不是“两个都要”。因为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联合或者交替使用的降温效果虽然优于单一使用,但不能改善舒适度。如前文所述,退热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感觉舒适,如果二者联用或交替使用并不能改善舒适度,我们为什么要那么做呢?除了口服退热药,适当的液体摄入量也有助于退烧。如果宝宝进食少,可加用口服补液盐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敲黑板:1.小于2个月,不能自行口服退热药;2.G-6-PD缺乏(俗称“蚕豆病”),不建议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3.不推荐联合或交替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

      有些家长可能会想: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我不给孩子吃药,只物理降温可以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体温调控机制正常时单独使用物理降温会增加产热、代谢率和氧耗,通俗的说,就是会让孩子更加不舒服。咱们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您自己正处在体温上升期,感觉越来越冷,这时候突然有个人把您的被子掀掉了,说要给您擦身散热,您会怎样?您肯定会说,不用了,不用了,我就想安静地躺着。小宝宝虽然不会说,但除了表现为哭闹和抗拒,还有可能因为寒战过度而诱发抽搐。如果一定要物理降温,建议先口服退热药再用30℃左右的温水擦拭,擦拭的效果好于浸泡。不推荐酒精擦浴,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会通过皮肤吸收大量的酒精,引起肝脏和中枢神经系统中毒。

        四、退热贴能用吗?

        退热贴能用,但要密切观察孩子的反应。如果它让孩子感觉不舒服总是想扯掉,就不要用。因为它作用有限,不能有效降温,更多的是给家长带来心理安慰。对于过敏宝宝,退热贴还有可能导致局部过敏,得不偿失呀!

        五、什么“退烧药”不能用?

        很多“退烧药”都不适用于儿童,如尼美舒利、安乃近、阿司匹林、保泰松、复方感冒制剂及中药退热剂等。因为很多复方感冒药里面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部分中成药里面也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等西药成分,如:感冒灵颗粒、VC银翘片、小儿解热栓、速感宁胶囊、感速康胶囊等。

        六、什么情况下需要尽快就诊?

        3个月以上,体温≥39.0℃;3个月以下,体温≥38.0℃;持续发热3天以上;面色苍白、表情淡漠、口唇发绀、呼吸急促、声嘶、喉鸣、犬吠样咳嗽、皮肤花纹、不吃、不哭、嗜睡、哭声尖或不能安抚的持续哭闹等。

参考出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