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诊:2021-3-20 张某某 男 38岁
主诉:尿频尿不畅2年余
现病史:患者诉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尿频尿不畅,无尿急尿痛,间断治疗(具体不详),疗效不佳,今日我院门诊就诊。
刻诊:精神可,尿频,自诉尿不畅,总感觉有尿意,下腹部时胀感,稍腰不适,无尿急尿痛,夜尿0次,晨起口苦,无明显口干口渴,纳眠可,大便不成形,2-3次/日。未诉其它不适。暂未发现药物过敏史,既往CP病史。舌淡红苔腻,脉沉。辅助检查:尿干化学和沉渣定量:隐血 +,红细胞 27/ul。EPS: pH值 6.5,卵磷脂小体 ++/HPF,白细胞 0-3/HPF。诉外院曾行前列腺液培养、尿流率、泌尿系彩超未见异常(未见单)。
拟诊:尿频病查因?IIIB型慢性前列腺炎?
治疗:
1. 北柴胡15g 桂枝12g 干姜12g 天花粉15g
黄芩片10g 煅牡蛎(先煎)30g 炙甘草10g 茯苓20g
七剂 代煎服 日一剂,分两次服
2.配合中成药胶囊以对症处理并加强汤药作用。
3. 心理疏导。
注意事项:
1.饭后半小时服药,勿空腹服药。忌熬夜、烟酒、久坐、频繁手淫、
禁欲、纵欲。宜调整心态、适当运动、规律生活。
2.服药过程中有可能病情反复,用完药后再次挂号复诊调整用药!
3.不适随诊!
二诊:2021-04-04
病史前述,经治疗后,现仍尿频,总感觉有尿意,仍自诉尿不畅,性生活后明显,下腹部时胀感不明显,腰不适已无,无尿急尿痛,夜尿0次,晨起口苦不明显,纳眠可,大便稍成形,1次/日。未诉其它不适。舌淡红苔腻,脉沉。暂未发现药物过敏史,既往CP病史。
治疗处置:
1.龙金通淋胶囊 2粒 po Tid*6天
右归胶囊 4粒 po Tid*6天
2.心理疏导。
注意事项:同上
三诊:2021-05-29
病史前述,经治疗后,现仍尿频,总感觉有尿意,每次尿量少,性生活后明显,下腹部时胀痛,右腰偶不适,纳眠可,大便干。未诉其它不适。舌淡红苔腻,脉沉。暂未发现药物过敏史,既往CP病史。
治疗处置:
1.黄芪15g 茯苓30g 桂枝15g 炙甘草10g
白术30g 茯神20g 桃仁10g ......等
七剂 代煎服 日一剂,分两次服
2.配合中成药:片剂口服及前列安栓外用塞肛以对症处理并加强汤药作用。
3.心理疏导。
注意事项:同上
四诊:2021-06-05
病史前述,经治疗后,诸症好转,现总有尿意不明显,自诉尿量增多,稍尿频,右腰偶不适,无尿急尿痛,下腹部时胀缓解,纳可,眠可,大便稍干。未诉其它不适。舌淡红苔腻,脉沉。暂未发现药物过敏史,既往CP病史。
治疗处置:
1.赤芍10g 茯苓30g 桂枝15g 炙甘草10g
白术30g 茯神20g 桃仁10g ......
七剂 代煎服 日一剂,分两次服
2.配合中成药:同上诊继用。
3.心理疏导。
注意事项:同上
五诊:2021-06-13
病史前述,经治疗后,诸症愈,稍尿不适感,纳可,眠可,大便不干已可。未诉其它不适。舌淡红苔薄,脉沉。暂未发现药物过敏史,既往CP病史。
治疗处置:(巩固疗效以善后)
1.赤芍10g 茯苓30g 桂枝15g 炙甘草10g
白术30g 茯神30g 桃仁10g 牡丹皮10g
制巴戟天10g ......
七剂 代煎服 日一剂,分两次服
2.配合中成药胶囊口服以加强汤药作用
余同上。
按语:尿频是男科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可单独或者伴随其它下尿路症状如尿不净、排尿不畅、尿等待、尿道滴白、尿痛等同时出现。属排尿节律紊乱性疾病,包括尿液生成与排出两方面病变。一般认为尿频与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有关,抗生素治疗是主要手段,若排除泌尿生殖道感染因素,即“无炎症指征”的尿频,抗生素治疗通常乏效或无效。笔者应用传统中医辨证论治“无炎症指征”尿频,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分享一例以做总结并思考之。尿频属中医学“淋证”“癃闭”等范畴。历代医家多有论述,多称为“小便数”“溲数”“小便频数”。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曰∶“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的记载。《素问·宣明五气篇》曰∶“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可见在当时就已经提出了尿频形成的病因和病机。
本案一诊:紧紧抓住尿频伴口苦、便溏主要着眼点,六经辨证为少阳太阴病,而选用为经方柴桂姜方。仲景伤寒论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此条以方测证为少阳太阴病(六经辨证),该方历代均被认为是治疗少阳兼水饮的方剂。已故中医大家刘渡舟先生认为:“此汤方病机:胆热脾寒;主证:口苦,便溏”。刘老在其《伤寒论十四讲》中云:“用本方和解少阳兼治脾寒,与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兼治胃实相互发明,可见少阳为病影响脾胃时,需分寒热虚实不同而治之。”
二诊:患者口苦、便溏已明显改善,但尿频尿不畅未见好,故患者认为此方无效。服药一周停药半月才来复诊,觉得王医生还值得信任,就想再试试,但因出差不方便服汤药,要求全部开成药,故选用中成药一药以补肾温阳化气,一药以疏通祛湿并防止邪气阻碍阳气之用。
三诊:患者主诉不见改善,我认为是未见寸功,心中顿时增添几分压力。然细细思之:一诊辨证当无误,为何尿频相关症状未见改善?是疗程太短还是思路不对?亦或是病人依从性差未连续用药?经仔细梳理,考虑当属太阴之药不足,导致温化无力,联想到《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结合仲景伤寒论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考虑六经辨证:太阴病夹饮 ,遂处方选用苓桂术甘汤加味。
四诊:此次患者按时复诊,就诊时面带色喜,我已知药已中的。六经辨证:太阴病夹饮夹瘀 ,依据:“久病入络”“久病入血”,同时“活血利水”之考虑,遂处方:
苓桂术甘汤基础上逐渐加强理血活血之品。
五诊收工,巩固疗效以善后,并嘱咐后续调养之法,以期改善体质而收全功。
总结此案:《景岳全书·杂证谟·遗溺》云:“凡小便不尽者,古方多用固涩,此固宜然,然固涩之剂不过固其门户,此治标之意,而非塞源之道也。”故中医看病,万不可一见尿频,皆以收敛固涩之剂治之,一定要整体辨证,审证求因。正所谓:法随证立,方从法出,方以药成。而当临证疗效不佳时,应及时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方,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切记!切记!
声明:由于每个人的体质、病情和胃肠功能不同,本案中的选方用药及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就诊时当下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切勿照搬应用本案中处方及剂量,以免贻误病情。审慎起见,医案中会省去部分剂量或部分药物。如确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
自勉:“进与病谋,退与心谋”,自12年开始男科临床以来一直把它奉为我的座右铭。多读经典,潜心临床,做一个专注于看病并尽力能去看好病的医生就好,有时不太想被其它医学杂事所扰,但或许什么头衔职称课题诸类也会变得渐远啦,可内心真的很想静静...想静静......。静静,你知道吗?
备注:此为王全医生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