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所周知,糖尿病会引起许多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心脑血管病、视网膜病变及周围神经炎等。糖尿病也会对泌尿系统造成损害,引起相应疾病,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ED等。
糖尿病由于血液中存在高的血糖浓度,常常导致患者口渴、多饮及尿频、多尿等下尿路症状,这已被广大医生和患者所认识。事实上并非所有糖尿病引起的下尿路症状都是由于渗透性利尿所引起,有相当多的病例与糖尿病所导致的糖尿病性膀胱病有关。
糖尿病性膀胱病(DCP)又称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DNB)或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NVUDD)。据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约有40~80%的糖尿病会并发DCP,而且即使血糖被有效地控制,也会有25%的糖尿病病人并发DCP。
DCP是由于糖尿病病人持续性的高血糖可损害盆神经的感觉纤维,以及支配膀胱逼尿肌和内括约肌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使膀胱感觉缺损和逼尿肌张力下降所引起。[邓春华《易被误诊的糖尿病性膀胱病》]
DCP早期症状表现储尿期尿急、尿频症状,难以与渗透性利尿相鉴别;晚期出现排尿困难、尿潴留、充盈性尿失禁、尿路感染及肾功能不全。 临床上有时很难将DCP引起的下尿路症状(LUDS)与渗透性利尿、膀胱过度活动症(OAB)、膀胱功能低下症、神经源性膀胱等引起的LUDS相鉴别。特别是对于中老年男性,很容易被误诊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往往是造成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
由于DCP是由于血液中高浓度的血糖造成支配膀胱逼尿肌和尿道内括约肌的神经损害,从而引起膀胱神经敏感或膀胱逼尿肌功能下降,因此,可认为DCP是病因明确的OAB或膀胱功能低下症,也可认为是一种由于糖尿病引起支配膀胱神经损害的神经源性膀胱。
另外临床上还发现DCP与膀胱颈梗阻(BOO)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其证据來源于糖尿病合并BPH的中老年男性患者,当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时,发现膀胱颈出现挛缩、钙化,相比无糖尿病的患者有较高的发生率,从而越来越多地被临床医生关注和重视。
对于DCP的诊断主要依据糖尿病病史、LUTS症状和尿动力学膀胱及尿道功能检查。其治疗包括膀胱训练、采用导尿术、运用左旋肉毒素局部封闭及电刺激治疗等。
药物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有报道采用B族维生素等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维生素B1或B12注射,有较好的疗效。采用单用或联合运用a受体拮抗剂(如哈乐)、M3受体拮抗剂(卫喜康)及阝3受体激动剂(贝坦利)可明显地改善DCP引起的下尿路症状。晚近还有报道合并有糖尿病ED的DCP患者采用长效的PDE5i抑制剂他达拉非治疗,除了可治疗糖尿病ED,还可改善DCP引起的LUTS。
总之,随着糖尿病病人的增多,DCP的发生也呈增多的趋势,临床医生要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以不断提高DCP的诊治水平,改善DCP引起的下尿路症状。 发给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