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狭窄症”你知道多少?

管宏钟医生 发布于2019-09-10 10:45 阅读量7462

本文由管宏钟原创

在生活中患者常常听说过“腰间盘突出症”,但是还有一类腰部疾患“腰椎管狭窄症”,多发生在中、老年朋友的身上,它的表现形式远远大于“腰间盘突出症”。

111.jpg

“腰椎管狭窄症”是个缓慢发展的疾病表现出来的主诉症状多,但是体征(临床检查有力量、感觉和反射正常等)比较少的这样一个特点,并没有表现出来某一个专有的一种现象,因此有好多人没有去关注、发现、去医院诊断它。且随着现代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和大量的临床实践研究,已充分证明了“腰椎管狭窄症”是引起中、老年人腰腿疼痛的常见脊柱退行性疾病之一。

历史:

早在1900年Sachs和Frankel描述了增厚的椎板、增生的小关节和肥厚的黄韧带对神经根的压迫而造成的椎管狭窄。

1910年Sumito 报道软骨发育不全发生椎管狭窄。

Bailey等于1911年报道退行性变增生所产生椎管狭窄。

Parker等于1937年报道黄韧带肥厚产生的椎管狭窄。

1954年Schlesinger和Taveras描述了由于椎间盘突出同时有多节段神经根受压造成的腰椎管狭窄,他们第一次提出在分析病人的症状时椎板的厚度比突出椎间盘的大小更为重要。

1955年Schlesinger第一次提出骨性侧隐窝的概念;

真正阐述“腰椎管狭窄症”为独立疾病的是Verbiest。他在1949年报告了7例不合并其它畸形的“腰椎管狭窄症”病例,并提出除了发育性因素外,其他因素也可以造成椎管狭窄,并首先对椎管狭窄引起的双下肢神经性疼痛、小腿感觉障碍与肌力减退、神经性间歇性跛行进行了描述。使人们对“腰椎管狭窄症”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认识。1954年Verbiest对椎管狭窄症作了比较系统介绍。并认为间歇性跛行是其典型症状

1972年,Epstein把“腰椎管狭窄症”划分为发育性和退变性,而退变性在临床常见,详细报道了关节突对神经根的卡压,并对侧隐窝的定义、解剖结构、发病机制作了介绍。至此,“腰椎管狭窄症”(包括神经根管或侧隐窝狭窄症)从腰椎疾病中分离出来,列为一种独立的疾病。

到底“腰椎管狭窄症”是什么样的疾病,我们还是需要了解下“腰椎管狭窄症”,以及病因及临床上的治疗方法。

要了解“腰椎管狭窄症”首先来看下腰椎管的结构

2.jpg

人体腰椎是由五个椎体连接在一起,每个椎体前部是实心的骨头,作用是上下承重。椎体的后部是由一块块带孔的骨头组合起来的,而这些带孔的骨头摞在一起,形成一个骨性的结构,就叫椎管。

而椎管是由于椎体椎板形成一个骨性结构、管状结构,骨性的空腔里面融纳着脊髓、血管、神经根。一旦由于各种原因发生狭窄,里面的空间就会变小,那么相应的这些结构受到压迫。

3.jpg

那么“腰椎管狭窄症”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腰椎骨与软组织(关节突关节、椎板、黄韧带、椎间盘等)发生了形态与组织结构的变化,导致中央椎管、神经根管、椎间孔处狭窄,使神经根和马尾神经受到压迫,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腿痛腿麻无力走不动路腿部发凉等,可以有腰痛也可以没有腰痛症状。主要都表现在腿上因为压迫表现在支配远端肢体的神经临床上以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为主

这里我们主要讲述后天因素导致的腰椎管狭窄

腰椎管狭窄可以分为先天和后天两种。先天发育性腰椎管狭窄:由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包括营养、外伤等原因造成的先天性椎管狭窄。大部分人开始可能不出现任何症状,但到中年以后,由于脊柱的一些老化或损伤,会有椎管狭窄症的症状及体征出现。这里我们主要讲述后天因素导致的腰椎管狭窄(脊柱退化引发的)。

后天因素导致的腰椎管狭窄包括:

d91ff5d04986e6fa7730b91d9a6f2b8.png

(1)腰间盘突出:当间盘突出时,突出的间盘会占用管腔的位置,从而导致椎管狭窄。

4.jpg

(2)黄韧带、后纵韧带肥厚:当脊柱出现退化不稳定时,黄韧带及后纵韧带受到的应力增高,常常会导致其变性或断裂,而长期的损伤、修复过程必然使黄韧带、后纵韧带增厚,那么椎管官腔的空间就会变小,从而导致椎管狭窄。

(3)椎小关节增生:所谓的椎小关节,指的两个椎体之间的关节。正常的椎小关节表面是有软骨的,活动也比较自如。但是当脊柱发生退化后,关节表面的软骨磨损,出现骨与骨之间的摩擦,从而产生骨质增生。(原理类似于我们的手经常干活、摩擦会长茧子。)这些增生的骨质占用椎管或椎间孔的位置,从而出现椎管狭窄。

35050224f5976f9b0a96952cbee46a2.png

(4)椎体滑脱:当椎体发生错位滑脱时,因为上下椎管前后移位,使椎管进一步变窄。

(5)脊柱外伤:脊柱受外伤时,特别是外伤较重引起脊柱骨折或脱位时常引起椎管狭窄。

“腰椎管狭窄症”典型症状表现

3508436c61a47f7bc558c9fd4f9064d.jpg

腰椎管狭窄受压是个渐进性过程最大的表现就是间歇性跛行,就是你开始行走,走一会儿就会出现一侧或双侧腰困、腿痛、腿胀的现象,,最后走着走着就走不动了,很多人就会自觉的蹲下或者坐下。休息一会儿,又行走一段距离以后,出现类似的症状,每次行走距离越来越短,这就是典型的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往往容易被人忽视。

而且还很有意思的是,这类病人往往骑自行车时甚至登山时,不表现出这些症状。原因是当病人直立行走时,腰椎管压力是很高的;当前屈位时,腰椎管压力是下降的;而当骑自行车时,腰椎管压力下降是很低的。人体腰部在前屈时,后方的黄韧带结构会拉紧,适度增加椎管的容积,直立以后后方的黄韧带结构会打褶,进到椎管里面压迫神经,国外称购物车症。

购买东西时不疼,反而回去走路时感觉疼痛就是这个原因。

所以在发现出现腰部疼痛或是腰部不痛,而下肢出现了行走无力、跛行、间歇性跛行低于1000米,就要去专业医院就诊。

得了“腰椎管狭窄症”治疗主要方法有哪些

腰椎管狭窄并不等同于“腰椎管狭窄症”。很多人影像拍片可以看到腰椎管狭窄,但没有不适症状,这种情况是无需治疗的。只有当影像上有腰椎管狭窄,并有相应症状,我们才称之为“腰椎管狭窄症”,这时候才需要进行治疗。临床诊断鉴别除症状还要配合辅助影像学检查。

1、保守治疗

适用于轻度腰椎管狭窄,症状较轻,并对生活、工作影响不严重者。可以采用物理疗法(卧床休息、有氧训练、增强腰椎屈曲能力的锻炼、戴腰围或支具)和针刺方法治疗(毫针、筋针、经筋理论指导下的长圆针疗法)。

卧床休息:急性期,也就是症状比较严重的时期,卧床休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式。卧床后局部静脉回流改善,无菌性炎症反应(充血、水肿)消退,椎管内的狭窄得以缓解,加上腰背肌放松,一般卧床2周主观症状会减轻。

口服一些药物:急性期的消炎镇痛、营养神经类药物。

理疗康复锻炼: 整脊针灸骨骼肌冲击波等物理治疗可以有效消除神经根水肿,促进血液循环。

脊柱的不稳定程度与腰背肌肌力、骨质疏松程度有关系。腰背肌锻炼目的在于加强腰椎稳定性,有助减缓脊柱退行性变的速度。

另外,使用腰围,防止腰椎的过度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目的在于加强脊柱稳定性,对滑脱继发椎管狭窄者效果较好,使用后症状能迅速改善。但长期应用腰围可促使腰肌萎缩,会导致腰围依赖,因此,应避免长期使用腰围。

2、手术治疗

只有10%的病人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目的:减压、固定、融合。腰椎管狭窄只有在症状、体征严重影响生活、工作,经系统正规保守治疗明显无效者;神经根和马尾神经广泛被压受损或瘫痪者等才考虑手术治疗。

此处仅为科普文章,不做临床诊断依据,看病请到正规医院就诊。

如果认为文章对你有帮助,请点赞;管主任出诊信息及治疗须知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深圳经筋。b6f924120cb9e2ba19a13edaf8677fa.png

(引用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出诊情况:


深圳市中医院一门诊和二门诊医院公众号和健康160App提前预约;
周末急需面诊:13714294321或"深圳经筋"微信公众号留言。
如果认为文章对你有帮助,请点赞;管主任预约信息及治疗须知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深圳经筋。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