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治疗跟痛症,再也不痛不痛啦

张怀奇医生 发布于2018-01-28 15:38 阅读量7647

本文由张怀奇原创

    跟痛症是指跟骨结节及其周围软组织慢性劳损所致的疼痛,以足跟部疼痛而命名,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其中包括跟骨结节骨刺、跟底滑囊炎、跟底脂肪垫炎、跖筋膜炎等。

    一、病因与病理

本症与劳损和退行性变密切相关,足是人体负重的主要部分,足底是三点负重,站立时人体的重心主要在足跟,跟骨近似长方形,后方跟骨体的后面呈卵圆形隆起,分上、中、下三部,中部为跟腱抵止部,跟腱止点的上方有滑囊,下部移行于跟骨结节,跟骨结节内侧突的前方是蹄筋膜的起始点,跖筋膜呈三角形,后端狭窄,向前逐渐增宽、变薄,止于距骨头处,起维持足弓的作用。长期站立工作或行走,足跟下受压或摩擦,形成慢性损伤性炎症。

u 对跟骨骨刺的形成原因,大多认为是跖腱膜伸缩牵拉造成跟骨附着点处损伤,韧带和腱膜的纤维在跟骨附着点不断钙化和骨化而形成。跟底结节骨刺生长的方向与跖筋膜近似平行向前而不是向下,有骨刺不一定发生疼痛。跟骨结节缺血性骨坏死,骨内压增高是疼痛的主要原因。

u 跟腱止点滑囊炎主要因摩擦所致,反复摩擦导致跟骨结节处滑囊发生慢性无菌性炎症,使滑囊增大,囊壁增厚。

u 跟骨下脂肪垫炎大多与局部外伤史有关,造成跟骨负重点下方脂肪组织损伤,局部充血、水肿、增厚。

u 跖筋膜炎与职业有关,长期的站立行走,跖筋膜始终处于紧张状态或反复牵拉,造成慢性损伤,扁平足更容易出现此类损伤。

二、临床表现

(一) 跟骨痛

    起病缓慢,多见于40 岁以上的患者,以跟底部疼痛为主,疼痛特点是起步痛,行走片刻后减轻、但行走过久疼痛又加重。跟部滑囊炎在跟骨结节周围有压痛,跟骨骨刺的压痛点比较固定,在跟底结节的前端。

(二) 跟腱止点痛

    跟腱附着处肿胀、压痛。走路多时可因鞋的摩擦而产生疼痛。

(三) 足心痛

跖筋膜炎以足心疼痛为主要表现,足趾背伸时疼痛明显,跳跃时足底有胀裂感。

(四) 跟下脂肪纤维垫炎

疼痛特点是跟下疼痛,局部可有肿胀,压痛表浅。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病根据病史、症状及相关检查比较容易作出诊断。但应注意与跟骨骨髓炎、跟骨结核及跟骨骨骺炎鉴别。

u 跟骨骨髓炎也有跟痛症状,但局部可有明显的红肿热痛等急性感染的征象,严重者伴有高热等全身症状。实验室检查和X 线检查可确立诊断。

u 跟骨结核多发于青少年,病程长,全身情况差,并有低热、盗汗、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症状,局部症状明显,肿痛范围较大,实验室检查及X 线检查可鉴别。

u 跟骨骨骺炎只发生干跟骨骨骺尚未闭合期,属于少年生长发育期的慢性损伤。多见于6~14 岁的儿童。跟骨结节后下部疼痛,局部可有轻微肿胀,运动后疼痛加重。X 线片显示跟底结节变扁平,密度呈不均匀增高,外形不规则,呈波浪状或虫蚀状,骨骺线可增宽。

四、治疗

(一) 一般治疗

注意适当休息,减少负重,冷敷、穿合适的鞋及鞋垫,每天10分钟肌肉牵拉锻炼,避免剧烈运动。

(二) 痛点局部注射

根据疼痛部位、深浅、范围,予以局部注射治疗,有良好的效果。局部封闭:1 ml甲泼尼龙(40 mg/m1)最好配以适量局麻药效果更好,每周1次、3 次为1疗程,可持续数月。非甾体类消炎药可作为辅助治疗。

(三) 物理疗法

超短波、红外线、直线偏振光、磁疗等疗法,均有一定的抗炎止痛作用。目前,体外冲击波治疗跟痛症有良好的效果,下文具体介绍。

 (四) 药物治疗

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可以缓解疼痛,活血化瘀中草药内服以及外部热敷、熏洗、浸泡等。

(五)手术治疗

极少数患者经过1年以上的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可采用手术治疗。目前手术方法主要有软组织松解、足底神经松解、跟骨截骨、跟骨骨刺切除及经皮跟骨钻孔减压等。手术方案的确定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足跟痛产生的主要原因后确定,行跖腱膜切断手术时须谨慎。由于跖腱膜在维持足弓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完全切断跖腱膜对足的各种功能产生不良影响,目前推荐的方法是跖腱膜部分切除术:即从跖腱膜止点内侧切断35%~50%,可以同时去除或不去除跟骨内侧结节骨刺。

(六)微创治疗:射频镇痛治疗

在痛点,局麻皮肤、皮下组织后,用5~10cm长、10mm裸露针尖的射频套针在压痛点处垂直进针或斜传至跟骨,回抽无血,调节射频镇痛仪温度至75℃,持续30秒。术毕卧床休息48小时后即可出院。痛点可多次射频镇痛治疗,术后4周,进行肌肉功能锻炼以巩固疗效。

u 体外冲击波治疗跟痛症的独特优势:

作用机制:

可促进肌腱和骨交界处寄生血管增殖;局部血运增加,加快了局部炎症的减退;加快细胞代谢,促进细胞再生;减少β-内啡肽的释放,降低疼痛程度。

治疗优势:

1、快速明显减轻疼痛;

2、非侵入式治疗,无创;

3、治疗时间短,每次5-10分钟。


冲击波.jpg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