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简介:黄智勇,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在周围血管疾病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可行胸腹主动脉瘤的腔内隔绝术、人工血管置换术;动脉瘤及动脉闭塞病(内脏动脉、锁骨下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肾动脉狭窄)的开放手术及微创介入治疗,动脉置管溶栓、取栓治疗,静脉血栓性疾病的外科手术微创治疗,下腔静脉滤器的植入取出,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微创治疗,透析病人自体动静脉瘘的建立及使用维护。
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大家都知道心脑血管病是人类的一大“杀手”,殊不知在我们的肚子里有时也会隐藏着一位无声的“杀手”——内脏动脉瘤。
什么是内脏动脉瘤?
给内脏供血的动脉扩张,管壁变薄,“鼓”出来的一块像个瘤子,但是它不是真正的肿瘤。动脉瘤是血管壁的薄弱区域,存在破裂出血的风险。内脏动脉瘤主要包括脾动脉瘤、肝动脉瘤、肠系膜动脉瘤、腹腔干动脉瘤、肾动脉瘤。临床症状隐匿,多在其他疾病检查过程中偶然发现。
内脏动脉瘤有什么表现?
脾动脉瘤患者可能会有上腹或心前区疼痛或不适,背部或左肩胛骨下疼痛。多数脾动脉瘤破裂出血到腹腔,可有急性失血性休克的表现和突发性急性腹痛。
肝动脉瘤患者可有上腹部不适,发热、黄疸,瘤体破裂会引起失血性休克、消化道出血等症状。
肠系膜动脉瘤患者可能会出现上腹疼痛,为持续性隐痛或阵发性绞痛。
腹腔干动脉瘤患者常表现为上腹不适或胀痛,可有背部放射痛。
肾动脉瘤患者可有高血压、肾功能异常的症状,肾动脉栓塞造成肾梗死时常有腹痛、腰痛的表现。
内脏动脉瘤的检查方法有哪些?
内脏动脉瘤由于缺乏典型症状和体征,其诊断比较困难。常规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等很难发现小的动脉瘤。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瘤体与动脉相连通,可显示动脉瘤的入口与出口。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可确定动脉瘤的部位、大小,以及与内脏的关系,是最有诊断价值的方法。尤其在急诊时,DSA可以明确出血来源,医生在DSA的帮助下还可以施行内脏动脉栓塞术以控制出血和栓塞瘤体。
内脏动脉瘤如何治疗?
对于瘤体不大的患者,可严密随访观察,并控制血压。如瘤体较大或有增大趋势,应果断行外科治疗,治疗的目的是防止未破的动脉瘤破裂。没有破裂的内脏动脉瘤首选介入治疗,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几乎所有类型的内脏动脉瘤均能采用介入方法治疗,并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包括经导管栓塞术和覆膜支架植入术,介入治疗操作简单、疗效可靠、风险低、康复快。
对于无法实施介入治疗的内脏动脉瘤,需行开放手术治疗,切除或旷置动脉瘤,重建病变血管,但是开放手术的创伤大、并发症多、风险高,一般患者在术后10天左右才能出院。
介入术后需要注意什么?
为保证动脉穿刺处不出血,从股动脉入路者(大腿根)通常术后6小时需绝对平卧,术后24小时可下床活动。
术后3个月内复查CTA,了解动脉瘤的情况。
以后每6-12个月复查,必要时行CTA检查。
术后患者要注意饮食以清淡为主,多吃容易消化的食物,少吃生冷或辛辣性的食物。
注意个人卫生,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