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 CTS)是手腕部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表现为手部麻木、疼痛和肌力减退。它是临床最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之一,多见于长期重复手腕活动的人群。
位置与结构:腕管位于手腕掌侧,是由腕骨(如舟骨、月骨)和上方的屈肌支持带(腕横韧带)构成的骨纤维隧道。
内容物:
正中神经:支配拇指、食指、中指及环指桡侧半的感觉,并控制大鱼际肌(拇指对掌功能)。
9根屈肌腱:包括指浅/深屈肌腱和拇长屈肌腱。
卡压机制:腕管容积减少(如水肿、韧带增厚)或内容物增多(如肌腱肿胀)时,正中神经受压。
慢性劳损:长期重复手腕屈伸活动(如打字、使用鼠标、手工劳作)。
局部压迫:腕部骨折/脱位、腱鞘囊肿、脂肪瘤等占位性病变。
系统性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导致神经易损或腕管水肿。
生理性因素:妊娠期水肿、肥胖、更年期激素变化。
解剖变异:先天性腕管狭窄或异常肌肉/血管走行。
感觉异常:
拇指、食指、中指及环指桡侧半麻木、刺痛或烧灼感,夜间加重,甩手可暂时缓解。
严重时可出现持续性麻木或感觉减退。
运动障碍:
拇指无力(如捏硬币困难)、大鱼际肌萎缩(晚期表现)。
特殊表现:
症状可向手臂放射,易被误认为颈椎病,但无颈部活动受限。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轻中度患者):
支具固定:夜间使用腕关节中立位支具,减少屈腕压迫。
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神经营养药(如维生素B12)。
局部封闭:腕管内注射激素(如复方倍他米松)快速缓解炎症。
物理治疗:超声波、冲击波、腕部拉伸训练(如反向祈祷式伸展)。
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无效或出现肌萎缩时):
腕管松解术:切开屈肌支持带减压,开放手术或内镜微创均可,有效率>90%。
减少腕部负荷:避免长时间手腕屈曲(如调整键盘/鼠标高度,使用人体工学设备)。
工作间歇活动:每小时做手腕伸展运动(如握拳-张开、手腕背伸牵拉)。
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甲状腺功能异常者规范治疗。
增强肌力:通过握力球、橡皮筋抗阻训练加强前臂及手部肌肉。
早期信号:夜间手指麻木是典型早期症状,及时干预可避免神经不可逆损伤!
易混淆疾病:糖尿病患者常合并周围神经病变,需结合电生理检查明确诊断。
术后康复:术后2周内避免负重,逐步恢复抓握功能,预防肌腱粘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