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梨状肌综合征(Piriformis Syndrome)是由于梨状肌损伤或炎症,导致其痉挛、水肿或肥大,进而压迫或刺激邻近的坐骨神经,引发臀部及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等症状的疾病。它是引起“假性坐骨神经痛”的常见原因之一。
位置:位于臀部深层,起于骶骨前侧(S2-S4),止于股骨大转子。
功能:主要作用是在髋关节外旋(如跷二郎腿动作),同时协助髋关节外展和屈曲。
与坐骨神经的关系:约85%的人坐骨神经从梨状肌下方穿过,少数人存在解剖变异(如神经穿行肌肉),易因肌肉痉挛或肿胀导致压迫。
直接损伤:臀部外伤、跌倒、撞击。
慢性劳损:久坐、长期跑步、骑车或过度运动导致肌肉反复牵拉。
解剖变异:坐骨神经与梨状肌位置异常(如神经穿过肌肉)。
继发因素:腰椎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代偿性引发梨状肌紧张。
臀部疼痛:深部钝痛或灼烧感,可放射至大腿后侧、小腿甚至足部(类似坐骨神经痛)。
加重因素:久坐、下蹲、爬楼梯或髋关节内旋(如跷二郎腿时疼痛加剧)。
伴随症状:患侧臀部肌肉紧张、压痛,可能伴下肢麻木或肌力下降。
非手术治疗(90%以上患者有效):
休息:避免久坐、过度运动。
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肌松药(如乙哌立松)。
物理治疗:热敷、超声、冲击波、梨状肌拉伸/松解手法。
局部封闭:在压痛点注射局麻药+激素。
康复锻炼:加强臀部肌肉(如臀桥、蚌式开合)、改善骨盆稳定性。
手术治疗(极少需要):对保守治疗无效且症状严重者,可行梨状肌切断术或坐骨神经减压术。
避免久坐:每1小时起身活动,使用符合人体工学的座椅。
运动前热身:尤其是跑步、骑行等高强度下肢运动。
强化臀部肌群:通过深蹲、侧抬腿等训练增强臀肌力量。
注意姿势:避免长期跷二郎腿或单侧负重。
梨状肌综合征常被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若出现臀部向下肢放射的疼痛,但腰椎影像学检查无异常,需高度怀疑此病。有类似病情需尽快寻找脊柱专科医师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