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腰部疼痛疾病,主要因第三腰椎横突解剖结构特殊及慢性劳损引发。
病因
解剖因素:第三腰椎横突通常较长(为腰椎中最长的横突),且位于腰部活动中心,易受周围肌肉(腰方肌、竖脊肌)和筋膜牵拉,导致局部应力集中。
慢性劳损:长期弯腰、久坐、久站或姿势不良,导致附着于横突的软组织反复损伤,引发炎症、粘连或卡压神经。
急性损伤:腰部突然扭转或负重可能诱发症状。
典型症状
腰痛:单侧或双侧,位置固定于第三腰椎横突附近(约平脐水平)。
放射痛:可向臀部、大腿后侧扩散,但通常不超过膝关节(与坐骨神经痛不同)。
活动受限:弯腰、旋转腰部时疼痛加剧,晨起或久坐后明显。
压痛:第三腰椎横突尖端(体表定位:髂嵴最高点连线平腰4-5间隙,向上两横指)可触及明显压痛点。
肌肉紧张:患侧腰肌僵硬或痉挛。
治疗
急性期:
休息:避免弯腰、久坐等动作。
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肌松药(如乙哌立松)。
物理治疗:
热敷、超声波、冲击波、电疗缓解炎症。
手法松解局部粘连(需由专业康复师操作)。
封闭治疗:局部注射激素(如得宝松) + 局麻药(如利多卡因),用于顽固性疼痛。
康复锻炼:
核心肌群训练(平板支撑、臀桥)。
拉伸腰方肌、髂腰肌(如猫式伸展、侧腰拉伸)。
手术:极少数横突过长或严重粘连者需行横突部分切除术。
预防与日常管理
避免久坐久站,每小时活动腰部。
加强腰背肌锻炼(游泳、小燕飞)。
注意保暖,防止腰部受凉。
运动前充分热身,避免突然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