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疼痛的病理机制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神经根受压:突出的椎间盘物质直接压迫脊神经根,导致神经根水肿、缺血及传导功能障碍,引发放射性疼痛(如坐骨神经痛)。
硬膜囊受压:严重突出可能压迫硬膜囊或马尾神经,引起腰部剧痛、下肢麻木甚至大小便功能障碍。
髓核物质泄漏:髓核内的炎性介质(如前列腺素、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α)外泄,刺激神经根及周围组织,引发神经根炎。
免疫反应:髓核中的蛋白多糖可能作为抗原,触发局部免疫反应,加重炎症和疼痛。
纤维环破裂与神经长入:退变的椎间盘纤维环出现裂隙,交感神经纤维和伤害性神经末梢向内生长,使椎间盘本身成为疼痛来源。
椎间盘内压增高:退变导致椎间盘内代谢异常,乳酸等代谢产物堆积,刺激新生的神经末梢。
肌肉痉挛:疼痛引发腰部肌肉保护性痉挛,导致局部缺血和代谢产物堆积,加重疼痛。
脊柱力学失衡:椎间盘突出可能改变腰椎稳定性,加速关节突关节退变,引发骨关节炎和慢性腰痛。
神经损伤:长期压迫或炎症导致神经脱髓鞘、轴突变性,出现自发性放电、痛觉过敏或异常疼痛。
放射性疼痛:沿神经根分布区域(如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出现刺痛或麻木。
体位相关性:咳嗽、弯腰等动作加剧疼痛(因椎管内压增高)。
个体差异:疼痛程度与突出大小不完全相关,可能与炎症反应强度、神经敏感度及心理因素有关。
诊断依据:需结合MRI/CT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症状,避免仅凭影像学结果过度治疗。
治疗方向:急性期以减轻炎症(如NSAIDs、糖皮质激素)和解除压迫为主,慢性期需改善脊柱稳定性(如康复锻炼)。严重突出长期不缓解应考虑手术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疼痛的病理机制复杂,需综合考虑生物力学、炎症、神经等多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