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骼系统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仅次于肝、肺之后居第三位,而脊柱为最 多见的骨转移部位,约占骨转移的2/3。脊柱脊柱转移癌以胸腰椎多见,颈椎和骶椎则较为少见,发病年龄多为40-65岁。其中最易发生脊柱转移的肿瘤为乳腺癌、肺癌及前列腺癌。伴随着检测手段日益进步,尤其是 PET-CT 等先进影像学检测技术的应用,脊柱转移癌的确诊率不断提高。 但是,如何合理地治疗脊柱转移癌依然是脊柱肿瘤外科争论的热点。
1. 治疗选择?
既往脊柱转移癌的治疗均以放、化疗为主,外科治疗仅限于姑息减压手术。近些年来,关于脊柱转移癌治疗的整体理念已发生根本性转变,外科治疗由既往的消极、被动转向积极、主动。研究证实,外科手术辅以放、化疗比单纯放、化疗对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甚至延长生存期有着更好的疗效。
脊柱转移癌的外科治疗不同于原发脊柱肿瘤的治疗,必须充分地意识到脊柱转移是全身转移的一部分。在选择手术方式时更多地是在“利”与“弊”之间寻找“平衡点”。 就个体而言,手术“利”的方面在于:可恢复或保留神经功能、缓解或减轻疼痛、重建脊柱稳定和切除局部肿瘤;而“弊”的方面在于:手术并发症可能导致患者生存质量下降并可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如何找到恰当的“平衡点”,是脊柱肿瘤外科医生在抉择时应慎重思考的关键问题。目前国外相继报道了根据脊柱转移癌预后评估的评分系统以指导外科手术治疗,主要有 Harrington分级、Tomita 评分和Tokuhashi 改良评分等。研究表明 Tokuhashi 评分在脊柱转移癌的近期预后方面较为准确,而 Tomita 评分则在远期预后方面较为准确。
2.手术方法
脊柱转移癌具体手术方式可分为单纯减压、附件切除、椎体切除、全脊椎切除(分块切除或整块En-bloc切除)。研究表明,对于单发、孤立脊柱转移癌采取彻底的手术切除方式对于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降低面部复发率具有重要价值;然而,由于靶向治疗及抑制骨溶解药物的显著疗效,一些癌症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明显延长,当今脊柱转移癌的外科治疗策略需要重新认识,手术适应证已不再局限于孤立性转移病灶,国外学者对多个椎体节段多处转移病灶实施手术联合放化疗、脊柱转移癌术后局部复发再手术的报道较多。我们对一些中位生存期较长的多发脊柱转移癌患者,有选择地分期采取合适的手术策略和综合治疗,达到了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命的双重目的。当然,医生也应该根据所处的地域条件、自身技能、患者原发及转移癌灶的状况合理地选择其外科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