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Kummell病?

杨洪杰医生 发布于2020-08-21 10:23 阅读量8785

本文由杨洪杰原创

    1895 年, 德国医生 Kummell 首次报道了 6 例迟发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其共同特点为:患者曾有轻微外伤史, 数月或数周后疼痛消失, 但数月或数年后症状复发、加重并出现脊柱后凸畸形。 此后文献中将其称之为 Kummell 病。

1. 病因

     多数学者认为, Kummell病系由椎体的缺血性坏死所引起。 骨骼系统的缺血性坏死常见于股骨头、腕骨、距骨及肱骨等。由于这些骨骼的血供以单一终末动脉为主, 当受到创伤及其它因素干扰时很容易导致缺血性坏死。 然而, 尽管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发生率较高, 且椎体血供来自椎动脉的终末支, 但椎体的缺血性坏死却十分少见。目前研究普遍的观点认为, Kummell 病是椎体骨损伤与修复过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 椎体在外力作用下可发生松质骨(通常也包括终板)的微骨折。由于椎体本身原已存在的病理性改变,椎体骨小梁往往不能有效地承受载荷, 轻微外力即可引起骨折。这一类型的微骨折用常规影像学检查方法又不易被发现。其次, 椎体骨小梁的微骨折一般情况下比较容易愈合, 但在原发疾病基础上如存在骨重建的负平衡则骨折往往难以修复, 因此可产生一系列继发病理改变如椎体血供损害、骨内出血及形成 Schmorl结节等。与此同时,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如载荷超出椎体承受能力,也将使骨折的修复重建受到极大干扰。在上述内在和或外在因素作用下脊柱的承载能力势必受到损害, 此时即使轻微外力可使已发生微骨折的椎体塌陷。在与椎体缺血性坏死可能有关的诸多病因中, 以骨质疏松症最为多见。然而, 尽管椎体压缩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 但椎体骨坏死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病例中仍不多见。目前对骨质疏松与椎体骨坏死的关系尚缺乏详细研究。有学者认为,造成椎体骨坏死的原因可能有二:①骨髓内血管长期受到挤压刺激导致脂肪变性;②严重骨质疏松基础上微骨折使椎体内小动脉发生损伤。

1.jpg

2  临床表现和诊断

      此病多见于老年患者, 偶见于青少年及儿童。 发病部位绝大多数位于胸腰椎。自创伤发生至出现迟发性临床症状的时间长短不等, 最早可在伤后数周出现而迟者可在伤后数年方被发现, 其间一般无症状。患者一般均有明显的腰背部疼痛, 疼痛及压痛部位与首次外伤后部位相同。但与一般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相比, 其疼痛程度更为剧烈, 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的发生率也明显要高。由于椎体发生进行性塌陷, 在骨折局部可出现后凸畸形及椎管狭窄。患者常有明显的神经根性疼痛, 严重者还可因脊髓、圆锥及马尾损害而表现出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影像学检查可显示椎体的塌陷及后凸畸形, 按 Denis三柱理论分类可分属压缩骨折或爆裂骨折。但其中最具特征性的征象当属真空现象(vacuum phe-nomenon)。 真空现象实际上是指气体聚积于关节腔、椎间盘或骨内, 椎间盘内气体的发生率在 X 线平片上一般为 1%~ 20%,而在40岁以上人群脊柱CT扫描的阳性率接近50%, 但椎体内的气体聚积却并不常见。

3 治疗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本身并非手术指征,但由于 Kummell 病患者因椎体进行性塌陷及畸形, 多表现为难以缓解的疼痛及神经压迫症状, 因而常需要手术治疗。治疗的原则是减轻脊柱的负荷及减少压缩椎体的压力。一般采用对症治疗。对症治疗的同时使用石膏背心或者佩戴支具制动3个月会有较好的疗效。如果为急性椎体压缩骨折伴有局部胸背痛且椎体后壁完整的话,也可以考虑行椎体成形术或后凸成形术;除非有脊髓压迫表现,一般不必行融合手术。采用短节段固定加经椎弓根椎体强化器治疗本病,在减轻椎管内压迫、后凸矫正、恢复椎体高度及防止内固定失败方面也有不错的疗效。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