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食养原则及建议

曾瑶池医生 发布于2023-05-01 13:41 阅读量5262

本文由曾瑶池原创



一、糖尿病的特点与分型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内分泌功能紊乱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也就是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



二、糖尿病食养原则和建议


根据营养科学理论、中医理论和目前膳食相关慢性病科学研究文献证据,在专家组共同讨论、建立共识的基础上,对糖尿病患者的日常食养提出8条原则和建议。


01.

物多样,养成和建立合理膳食习惯

遵循平衡膳食的原则,做到食物多样、主食定量、蔬果奶豆丰富、少油、少盐、少糖,在控制血糖的同时,保证每日能量适宜和营养素摄入充足。

主食要定量,碳水化合物主要来源以全谷物、各种豆类、蔬菜等为好,水果要限量;餐餐都应有蔬菜,每天应达500g,其中深色蔬菜占一半以上;天天有奶类和大豆,常吃鱼、禽,适量蛋和畜肉,这些是蛋白质的良好来源;减少肥肉摄入,少吃烟熏、烘烤、腌制等加工肉类制品,控制盐、糖和油的使用量。



02.

能量适宜,控制超重肥胖和预防消瘦。

体重是反映一段时间内膳食状况和人体健康状况评价的客观指标,也是影响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指标。

膳食能量是体重管理也是血糖控制的核心。膳食能量来自于谷物、油脂、肉类、蛋类、奶类、坚果、水果、蔬菜等食物。糖尿病患者能量需求水平因人因血糖调节而异,应咨询营养指导人员来帮助确定全天的能量摄入量和运动量,制定个性化的膳食管理、血糖和体重控制方案。

糖尿病患者要特别注重保持体重在理想范围,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疾病的发生发展风险。我国成人健康体重的体质指数(BMI)应保持在18.5~23.9kg/m2之间。


从年龄和降低死亡风险考虑,65岁以上老年人可适当增加体重。肥胖患者减重后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血糖控制。超重和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减重3%~5%,即能产生有临床意义的健康获益。合并消瘦或营养不良的患者,应在营养指导人员的指导下,通过增加膳食能量、蛋白质的供给,结合抗阻运动,增加体重,达到和维持理想体重。老龄患者应特别注意预防肌肉衰减并保持健康体重。



03.

主食定量,优选全谷物和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

主食多富含碳水化合物,是影响餐后血糖水平的核心因素,糖尿病患者应该学习选择主食类食物和计量。血糖生成指数(GI)是衡量食物对血糖影响的相对指标,择低GI食物有利于餐后血糖控制。

主食定量,不宜过多,多选全谷物和低GI食物;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等低GI食物,应占主食的1/3以上。但是当初诊或血糖控制不佳时,建议咨询医师或营养指导人员给予个性化指导,调整膳食中碳水化合物量,以降低血糖水平或降糖药物的使用。



对零食中的谷类食物、水果、坚果等,也应该查看营养成分表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并计入全天摄入量。调整进餐顺序对控制血糖有利,养成先吃菜,最后吃主食的习惯。





04.

积极运动,改善体质和胰岛素敏感性。

糖尿病患者可在餐后运动,每周至少5天,每次30~45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要占50%以上,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中等强度运动包括快走、骑车、乒乓球、羽毛球、慢跑、游泳等。如无禁忌,最好一周2次抗阻运动,如哑铃、俯卧撑、器械类运动等,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将日常活动和运动融入生活计划中。运动前后要加强血糖监测,避免低血糖。




05.

清淡饮食,限制饮酒,预防和延缓并发症。

预防和延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重点是强化生活方式的改变。首先要控制油、盐、糖,不饮酒,控制血糖、血脂、血压在理想水平。足量饮用白水,也可适量饮用淡茶或咖啡,不喝含糖饮料。


06.

食养有道,合理选择应用食药物质。

中医食养是以中医理论为基本指导,以性味较为平和的食物以及食药物质,通过“扶正”与“纠偏”,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坚持辨证施膳的原则,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的理论。按照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可以把日常膳食和传统中医养生食谱相结合。



07.

规律进餐,合理加餐,促进餐后血糖稳定。

进餐规律,定时定量,是维持血糖平稳的基础。不论在家或在外就餐,根据个人的生理条件和身体活动量,应该饮食有节、科学配置,进行标准化、定量的营养配餐,合理计划餐次和能量分配来安排全天膳食,吃饭宜细嚼慢咽,形成良好饮食习惯。

是否需要加餐、什么时间加餐,以及选择何种零食,应根据患者具体血糖波动的特点来决定。对于病程长、血糖控制不佳、注射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和1型糖尿病患者,应进行血糖监测,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加餐,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对于消瘦的糖尿病患者以及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也可适当安排加餐或零食,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增加能量摄入,增加体重。



08.

自我管理,定期营养咨询,提高血糖控制能力。


有效管理和控制血糖平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糖尿病患者应将营养配餐、合理烹饪、运动管理和血糖监测作为基本技能。了解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和GI值,学习食物交换份的使用,把自我行为管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应建立与临床经验丰富的营养师等营养指导人员、医师团队的咨询和随访服务关系,主动进行定期的咨询,接受个性化营养教育、膳食指导,以促进技能获取和营养治疗方案有效实施,并改善自我健康状况和临床结局。特别是在初诊、年度检查和/或未达到治疗目标、疾病或环境变化时,应及时就诊或咨询。









资料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





END




编辑:赖春燕

审核:宣传小组

校对:深圳市中医院营养科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