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便秘已经成为现代人十分常见的一种病症,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那么,当前医学界对便秘的病因学研究和诊疗进展如何?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分会发布的《便秘外科诊治指南(2016)》和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学会发布的《便秘临床诊治指南(2016)》揭示了便秘的最新研究进展,使医生对便秘的治疗也更加规范化。
不重视便秘,是普遍现象
在大众眼里,便秘似乎是不值得一提的“小毛病”。或者认为便秘是一个尴尬的话题,不愿意向医生咨询或就诊,只是简单的服用一些泻药来消除便秘症状。另外,很多医务人员对便秘也不够重视。
在临床实践中经常遇到身边很多朋友、同事和患者,有较长时间的便秘史,但每次都是简单的服用一些刺激性泻药来消除便秘症状,从来不去做全面检查。直到出现便血,或者是出现严重的体力下降、消瘦而导致无法正常生活时才来就诊,可这时往往病情已十分严重,医生回天乏术。
便秘,严重危害健康
便秘的特征是结肠蠕动与排便过程出现功能障碍。功能性便秘的罗马Ⅲ标准认为,在≥25%的患者中出现至少下列两种症状:排便费力、块状便或硬便、排便不尽感、肛门直肠梗阻或堵塞感、需要手助排便、每周无辅助排便少于3次。便秘的病理生理特征性表现为慢传输型便秘和出口梗阻型便秘,而1/3的便秘患者两者都有。便秘是一种良性疾病,但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在调查的人群中,便秘的患病率顶计高达30%,尤其女性、非白种人、65岁以上和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者患病率较高。其实便秘的危害非常值得重视。
便秘时大便干燥,会引发肛裂、直肠脱出甚至嵌顿等问题;
长期便秘导致毒素吸收增加,使患结肠癌、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概率增高;
有心脑血管病的患者,便秘时排便过于用力的话,容易出现心脑血管的意外,引发心梗、卒中等严重后果;有心脑血管病的老人因为活动较少等原因,容易出现便秘的情况,要给予高度关注;
排便过度努挣,便秘可引起肛管黏膜撕裂,发展成肛裂,还会加重痔、瘘等肛肠疾病的症状;
从中医角度来说,便秘日久,肠道气机阻滞,可影响上消化道(如胃、十二指肠)的消化功能,出现脘腹胀满、喛气烧心等症,甚则腹痛呕吐。病程日久还可导致一系列躯体症状:头晕头痛、失眠健忘、心情烦躁、口苦口臭、食欲不振等。
提醒大家,要慎用含有番泻叶、生大黄等含有蒽醌类成分的中成药和保健食品。首先,服用这类药物后,即使能排便,也会在便前伴发腹痛等不适感。其次,因为蒽醌类物质刺激肠壁细胞,影响肠壁的运动功能;破坏神经递质,影响结肠接受脑部指令的功能。开始服用时可通便,长期服用反而会引发更为严重的便秘。再者就是长期服用蒽醌类物质可造成结肠黑变病,正常的肠黏膜是红润的,但长期服用蒽醌类物质后,肠道黏膜可出现色素沉着而变黑,通过肠镜可清晰地看到这种变化。更为可怕的是,结肠黑变病可引发多发性肠息肉,而肠息肉与结肠癌关系密切。
《Gut》杂志一篇报道指出:目前,各种慢性便秘疗法中并没有明确赢家。便秘的治疗不能只依赖药物,调整生活方式才是可行之路。平时多吃含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多喝水,多活动,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每天早起或餐后两个小时左右是结肠最活跃的时候,可以选择在这样的时间段大便。(“便秘的营养治疗”专题讲座将后续分享)
疾病无大小,便秘不是小毛病,应当引起医者和患者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