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糖衣炮弹”对孩子的伤害

曾瑶池医生 发布于2018-04-03 23:17 阅读量6622

本文由曾瑶池原创


糖的若干事实


  • 糖是指一类有甜味、高能量的碳水化合物。最常见的有结构简单的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以及复杂些的蔗糖和乳糖。

  • 生产过程中添加到食品中的,通常是蔗糖或者高果糖浆。蔗糖是由一个葡萄糖分子和一个果糖分子连接在一起组成的,在消化过程中会水解成两个单独的分子。高果糖浆是葡萄糖和果糖的混合物,通常被描述成不如蔗糖健康。然而,二者其实并无分别。


  • 计算日常饮食中到底有多少人工添加的糖非常困难。食品标签上并不区分自然存在的糖和添加的糖,这是一个漏洞,而且要修补这个漏洞还未被提上议程。

  • 食物中的“游离糖”,包括人工添加的糖和存在于果汁、蜂蜜、枫糖等食品中的任何一种糖。

  • “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糖指各种可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包括有甜味的糖和没有甜味的淀粉;狭义的糖则指精制后的白糖和食品、饮料加工中常用的糖浆。糖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指后者。

  •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少量并适时食糖,对健康有一定好处。比如,低血糖患者饥饿时会感到眼前发黑、四肢发软,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马上喝一杯糖水。不吃早饭的人,临近中午,会感到昏昏沉沉、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维能力下降,这时如果吃点甜食,就能快速恢复大脑功能。此外,运动员在剧烈运动前如果补充少量含糖饮料,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运动成绩;运动之后及时补糖,可以消除疲劳。



吃糖过多的

健康隐患


慢性疾病  没有必需脂肪,我们没法维持生命,没有蛋白质也不行,如果不获取某些碳水化合物就很难获得足够的能量,但是没有精制糖完全没问题。这些并非必不可少的精制糖,却增加了我们日常饮食中的卡路里。含糖饮料的全部作用就是提高了膳食里的热量,却没有提供相应的饱足感。果糖要对此负一定的责任,冷饮柜里甜饮料含糖量的65%是果糖,而果糖却不会刺激大脑分泌让人产生饱腹感的瘦素。喝下含糖饮料却不会产生饱腹感,也许会让你在一段时间内摄入更多的卡路里。例如,吃饭的时候喝上一杯含糖饮料,并不会让你少吃几口饭菜。因为缺乏饱足感而摄入更多卡路里,还有长期的影响。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饮用含糖饮料会增加肥胖症、Ⅱ型糖尿病和心脏病的患病风险。所以,糖类消耗量的上升趋势,与肥胖症及Ⅱ型糖尿病之类的其他相关疾病发病率的上升如此同步,便不足为奇。


营养缺乏  精制后的白糖纯度和所含的能量都很高。摄入多了,直接影响对其他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食品的摄入。另一方面,白糖在体内代谢时,需要消耗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因此,经常吃糖会造成维生素缺乏、缺钙、缺钾等营养问题。导致营养缺乏、发育障碍等问题。有研究认为,儿童吃甜食过多是造成骨折率上升的重要原因。


性格异常  从医学的角度分析,如果体内糖分过多, 丙酮酸和乳酸等代谢物就会明显增多,这时就需要消耗大量的维生素B1来加速这些代谢产物的排泄,而维生素 B1在体内是不能自然合成的,全赖于从食物中摄取。当体内维生素B1缺乏时,糖类代谢物丙酮酸等就会在脑中大量蓄积,造成儿童性格异常。

甜食成瘾   甜味是人类出生后首先接受和追寻的味道,喜欢吃甜食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医学实验证明,含有大量白糖的甜食对大脑的作用和毒品有异曲同工之效。如果让动物习惯性地摄入甜食,就会刺激它们大脑中类阿片类物质的产生,令它们感到快乐。不幸的是,这是一种让人心虚的愉悦感。一旦停止甜食供应,它们就会感到痛苦、烦躁不安、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失去平衡。这种现象与毒品上瘾的反应非常类似。几项对小鼠的研究显示,突然增加的甜味会以和可卡因相似的方式影响脑内奖赏系统。一项研究甚至让对可卡因上瘾的小鼠选择要可卡因还是要糖水。“大多数小鼠选择了甜味,放弃了毒品。”尽管科学家在糖的健康效应上看法并不完全一致,但有一点已被公认,那就是,我们其实并不需要这些精制糖。



控糖建议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摄入不超过50 克,最好控制在25 克以下。

对于个人来说,建议很简单:尽量少吃糖。最重要的是,只要不喝含甜糖饮料,做起来一点都不难。一罐普通可乐中的含糖量,就超出了一个成年人每天应该摄入的糖含量。还有就是记住一个简单的事实:无论你多喜欢吃糖,你的身体其实并不需要它。今天是儿童节,是孩子们载歌载舞、美妙狂欢的难忘时光。或许,不该在这欢乐的日子里,提如此不受欢迎的话题。但是,我还是要说,爱孩子,就要小心“糖衣炮弹”对健康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