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最新诊治进展

张翅医生 发布于2018-11-01 11:28 阅读量7563

本文由张翅原创

腹股沟疝是指腹内脏器或组织经腹股沟区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而形成的以腹股沟区包块为主要表现的外科疾病,根据疝内容物突出的部位,将其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小儿腹股沟疝发病率较高,为0.8%到4.4%,未成熟儿的发病率更高为4.8%,男女比例约为15:1,以右侧多见,双侧患病者占腹股沟疝患儿的15%。小儿腹股沟疝几乎都是斜疝。

(一)病因、病理

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发生与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腹壁和睾丸下降有密切关系。胚胎发生和发育过程中,男性睾丸从腹膜后逐渐下降并从内环穿出进入阴囊,这个过程直到胚胎8个月时完成,同时将内环处的腹膜推入阴囊形成腹膜鞘状突,进入阴囊的部分形成睾丸的固有鞘膜。正常发育时,出生前后鞘状突逐渐萎缩和闭合不留腔隙,但这个过程在部分小儿出生后仍需要6个月的时间。有研究报道出生时鞘状突未闭者达90%,随着年龄增长逐渐闭合,但出生后1年仍有57%的小儿鞘状突未闭合。

在某些因素如经常哭闹,用力排尿排便,咳嗽等的作用下,腹内压力升高,使腹内脏器或组织从内环突出形成腹股沟斜疝,由于男孩的右侧睾丸下降较左侧慢,鞘状突闭合的时间也较左侧晚,因而男孩右侧腹股沟斜疝发病率较左侧高。

(二)临床表现

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股沟区可复性包块(图1),当用手轻压,包块还纳入腹腔时,在还纳过程中可感知包块逐渐缩小,最终听到“咕噜”声而完全还纳。

(三)危害

没有并发症的腹股沟斜疝除局部有包块突出外,一般无其他症状,病史长的大龄儿童可诉局部包块坠胀,患儿的生长发育与正常儿相比无明显差别。

当发生疝嵌顿时(即按压腹股沟包块也不能消失,图2),患儿哭闹不安,小龄儿可用手去抓疝嵌顿部位,大龄儿可诉局部疼痛或腹痛,疝内容物为肠管时可发生机械性肠梗阻,出现呕吐、腹痛、腹胀等症状。严重时发生嵌顿肠管坏死,睾丸坏死(图3)。




图片发自160医生App



(四)治疗

1、非手术治疗

主要包括期待和疝带治疗。对新生儿和婴儿的腹股沟斜疝的期待治疗过程中要尽量减少或避免发生嵌顿,不能自愈者,待小儿6月龄以后再行手术治疗。

疝带治疗(图4)主要依据压迫内环和腹股沟区,从而减少或阻止疝内容物反复脱出的原理进行治疗,一方面由于婴幼儿固定疝带较为困难,作用不确切;另一方面,如果疝带使用不当,压迫过紧将可能减少睾丸血供而影响睾丸发育;再者,在患儿腹压增加时疝内容物可能从疝带下方脱出而嵌顿,也可因为压迫而使疝内容物与疝囊发生粘连,因而不推荐常规使用。




图片发自160医生App



图4

2、手术治疗

手术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根本办法。包括传统开刀手术(图5),腹腔镜手术(图6)。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刀手术相比有以下三个优势:一是切口小且隐蔽,因此美观;二是微创,恢复快;三是单侧疝气患儿术中可同时检查对侧是否存在病变,如存在可一起治疗,避免了开刀术后对侧再发病的可能性。




图片发自160医生App



图5




图片发自160医生App



图6

(五)术后注意事项

小儿疝气术后主要是避免复发,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术后静卧3~5天左,多吃蔬菜、水果,避免便秘;二是术后3个月内避免剧烈哭闹或活动;三是增强体质,减少感冒、咳嗽的几率。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