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卵圆孔是心脏胚胎时期房间隔的一个生理性通道,位于胚胎期原发隔与继发隔的交界处,通常由原发隔的薄片样结构覆盖形成裂隙样异常通道,类似一功能性瓣膜。大多数人出生后1年达到解剖学闭合,3岁之后仍未闭合者称为卵圆孔未闭(PFO),人群患病率20%~34%。
卵圆孔未闭(PFO)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结构异常,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PFO与偏头痛之间存在一定关联性。国内外神经科、心脏科及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们对PFO相关疾病的防治日益重视,但临床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不足。
PFO引起偏头痛的机制与假说
PFO导致偏头痛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有2种学说被认可:
➤ 一种学说是血管活性物质(如5‑羟色胺等,通常由肺循环代谢或清除)通过PFO直接进入左心系统及颈总动脉循环而触发偏头痛。
➤ 另一种学说是反常栓塞(PE)引起短暂性脑动脉闭塞或脑动脉供血区低灌注,导致大脑亚临床梗死,引起偏头痛等局部神经系统症状。
治疗的争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发布《卵圆孔未闭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以及《卵圆孔未闭相关非卒中性疾病防治中国专家共识》,认为PFO封堵术治疗偏头痛的证据级别为中低水平。
对于既往无卵圆孔未闭相关卒中(PFO-AS)的偏头痛患者,卵圆孔封堵术不建议作为偏头痛的常规治疗手段。
对于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规范的药物治疗效果差、卵圆孔封堵的潜在获益高于潜在风险时,可考虑卵圆孔封堵治疗。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发布2023年《中国偏头痛诊断与治疗指南》,基于多项RCT研究的阴性结果以及卵圆孔介入封堵术可出现诸如心房颤动、卒中、心脏压塞等严重并发症,不推荐介入封堵卵圆孔治疗偏头痛。
该如何选择?
既然医生发布的权威指南都有争议,那么对于偏头痛合并卵圆孔未闭的患者,该如何选择呢?
如果偏头痛症状轻,无缺血性脑卒中发生,不需要考虑卵圆孔封堵治疗;
如果偏头痛症状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规范的药物治疗效果差,在全面了解卵圆孔介入封堵术一些并发症后谨慎选择。
参考来源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卵圆孔未闭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4, 52(4): 369-383.
2.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结构性心脏病专委会,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 卵圆孔未闭相关非卒中性疾病防治中国专家共识[J]. 心脏杂志, 2024, 36(2):125-134.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头痛协作组. 中国偏头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一版). 中华神经科杂志,2023,56(06):59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