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煎熬工具:首选砂锅,其次搪瓷锅。
熬药及服用:
1、先加水过药面3cm,浸泡1小时(注意:浸泡的水勿倒掉);
火熬:开始用大火熬,沸腾后用小火熬半小时,然后将药汁倒出;二煎时加水稍越药面,煮沸后,再煎20分钟即可;
或电动煎药:武火15分钟,文火30分钟;若自动煎熬,选择时间:45分钟。
2、将两次熬好的药混匀在一起,分早、中、晚空腹时温服(餐前/后2小时为宜;若胃肠不适可改为餐
后30分钟;有特殊的,请留意病例上注明)。
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食物,忌酒/浓茶等。
特殊中药(请留意病历上注明)使用:
先煎(附子、龟板、石膏、牡蛎、龙骨、磁石等) :先入煎20~30分钟,再放入其他药物同煎。
后下(薄荷、白豆蔻、砂仁、木香、大黄等) : 等药将熬好时,再加入并搅匀,煎煮5分钟即可。
烊化(阿胶、鹿角胶、龟甲胶等) : 将胶类药物放入小碗中,碗内加入水或30~50ml黄酒,放在锅里隔水炖蒸,让碗里的水保持在沸点左右,并不停搅拌,待融化即可;再倒入已煎好的药液中和匀内服。(可以一次性做好七天的量,放冰箱,每天取七分之一,和刚熬好的药汁兑到一起即可)
包煎(旋覆花、车前子、葶苈子等) : 用合适大小的薄布纱包好,与其他药物一起煎煮即可。
另煎(西洋参等) :将药单独熬好,再与其他熬好的药汁兑到一起即可。
冲服(免煎颗粒、鲜竹沥口服液、医院袋装制附片/黑顺片等) :用熬好的药汁冲服即可。
服用方法
温服:汤剂大多需温服。特别是一些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的药物。
冷服:即将煎好的中药汤剂放凉后服用。一般来说,寒证宜冷服,适用于热证。
热服:将煎好的中药汤剂趁热服下。一般而言,热剂宜热服,适用于寒证。比如外感风寒时一定要热服,服后盖好衣被,吃热粥,助出汗,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药效。
一般来讲,病在胸隔以上的(心、肺),如咽痛、感冒、头痛、眩晕等应在饭后服用。
1、病在胸腹以下,如胃、肝、肾等疾患,则要饭前服用;
2、某些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要在饭后服用;
3、滋补药要空腹服用;
4、安神催眠药应在睡前服用
特殊方剂应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