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何“沉默不讲话”?

方乐医生 发布于2019-09-03 09:42 阅读量7307

本文由方乐原创

 妞妞是一名4岁的小女孩,最近上幼儿园可愁坏了妞妞的爸爸妈妈。妞妞平素性格安静、非常听话,在家里表现也很活泼,话非常多,智力发育完全没问题。可是上幼儿园大半年了,老师反映在幼儿园妞妞就是不肯跟老师和同学们讲话,问妞妞问题,妞妞就点头或者摇摇头,就是“不开金口”,但还是能听老师的指令完成游戏和集体性活动。幼儿园一放学后,妞妞回到家就开始语言能力大爆发,什么都愿意说,愿意表达了,和正常孩子完全一个样。这种只是在幼儿园不讲话的现象,怎么解释呢?

timg (1).jpg

 这种情况,在医学上叫做选择性缄默症。那么什么是选择性缄默症呢?

一、什么是选择性缄默症?

     指已获得了语言能力的儿童,因精神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在某些场合保持沉默不语的现象,其实质是社交功能障碍而非语言障碍。

二、择性缄默症的常见表现是什么呢?
1.选择性缄默症多在3—5岁时,即幼儿园阶段起病,女孩多见,患儿智力发育正常,主要表现为沉默不语,甚至长时间一言不发。

2.这种缄默不语现象具有选择性,即在一定场合下可以讲话,如对所熟悉的人(爸爸、妈妈、奶奶及某些小伙伴)可以讲话。拒绝讲话的场合一般是指学校或陌生人面前。少数儿童正相反,在学校说话而在家中不说话。

3.缄默时可用手势、点头、摇头来表示自己的意见,或仅用“是”、“不”、“要”等单词来表示,偶用写字的方式表示意见。

4.这类患儿在上学前不易被父母发现,患儿不愿与不熟悉的人讲话,常被父母认为是胆小、害羞的缘故。直到上小学以后,表现为不愿回答任何问题,不愿与其他同学交谈,不参加集体活动时才被发现。             

5.患儿能照常参加学习,学习成绩好坏不一,部分患儿拒绝上学。


三、为什么孩子会发生选择性缄默症呢?常见原因有哪些呢?
    本症一般无脑器质性原因。目前认为,是精神因素作用于具有某些人格特征的儿童而产生的,可能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

u=2197650130,3625759528&fm=26&gp=0.jpg

    1.性格特征
     患儿往往具有敏感、胆小、害羞、孤僻、脆弱、依赖等性格特征,患儿的父母可能有人格异常和精神障碍。
    2.发育迟缓
    患儿虽然已经获得语言功能,但开始说话的时间比正常儿童要明显延迟,且常常伴有其他语言问题。还常伴有功能性遗尿、功能性遗粪等其他发育性障碍,其中部分患儿的脑电图表现为不成熟脑电图及其他异常变化。
    3.心理社会因素
    患儿早年常有情感创伤的经历,如家庭矛盾冲突、父母关系不和、父母分居离异、父母虐待儿童、家庭环境突变等,有些患儿就是在家庭环境变迁或一次明显的精神刺激后发病。


四、关于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诊断
    对于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诊断相当困难,需要一个全面的检查评估,包括神经系统检查、精神心理检查、听力检查、社会交流能力检查、学习能力检查、语言和言语检查以及各种相关的客观检查。目前,有关专家认为有5个临床特征可作为诊断依据:
   1.在需要言语交流的场合“不能”说话,而在另外一些环境说话正常。
   2.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
   3.无言语障碍,没有因为说外语(或不同方言)引起的言语问题。
   4.是由于入学或改变学校、搬迁或社会交往等影响到患儿的生活。
   5.没有患诸如自闭症、精神分裂症、智力发育迟缓或其他发育障碍等发育或心理疾病。


五、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鉴别
    是不是发现孩子不在幼儿园说话都是选择性缄默症呢?也不是的,还要考虑儿童癔症、儿童紧张症、儿童妄想症、儿童抑郁症等疾病。这个需要专业的儿童医生进行鉴别。


六、发现儿童患有选择性缄默症,应该如何治疗呢?

timg (2).jpg

儿童选择性缄默症是属于心理障碍,在治疗上应以心理治疗为主。


    1.避免精神刺激 对处在语言发育期的儿童要尽量避免各种精神上的刺激。培养儿童广泛的兴趣和开朗豁达的性格。
    2.消除心理紧张因素 适当安排和改善生活和学习环境,鼓励她们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
    3.转移法 对患儿的缄默不要过分注意,避免强迫讲话而造成情绪上的进一步紧张,甚至产生反抗心理。可采取转移法,如父母陪孩子游戏,外出游玩,分散其紧张情绪。

    4.行为矫正 以阳性强化法效果最好。在情绪松弛的基础上,孩子的嘴刚张口讲话,就给与奖励和鼓励;也可以用孩子最需要、最喜欢的东西作为奖励条件,让孩子说话。
    5.药物治疗 对一些症状较重的患儿,如有过分焦虑、紧张、恐惧,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少量抗焦虑药。


    经治疗,多数患儿可治愈。未经治疗的患儿可能长期保持缄默,直到青年初期。有的可影响成年之后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

timg (4).jpg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