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基础:我家孩子需要做过敏原检测吗②?

罗宇元医生 发布于2023-11-05 23:29 阅读量470

本文由罗宇元原创

上篇文章育儿基础:我家孩子需要做过敏原检测吗①?提到一位2岁1月孩子,1岁检查牛奶特异性IgG为3级,牛奶过敏原特异性IgE为1级,开始使用氨基酸奶粉。1岁6月复查牛奶特异性IgG为3级,牛奶过敏原特异性IgE为0级。2岁1月复查牛奶过敏原特异性IgE仍为0级。这个孩子从1岁开始使用氨基酸奶粉至2岁1月,现在门诊就诊,咨询能不能停用氨基酸奶粉。
一、评估疑似食物过敏的患者可以使用哪些诊断工具?
● 病史和体格检查:临床病史对于诊断食物过敏至关重要,因为其决定了后续检查和对结果的解读。
● 皮肤点刺/穿刺试验,“阳性”结果并不一定表明临床过敏。
● 体外试验,“阳性”结果并不一定表明临床过敏。 
● 胃肠道检查:例如内镜检查、结肠镜检查以及消化道活检。
● 膳食剔除
● 食物日记
● 食物激发试验
●未经验证的方法:如食物特异性IgG和IgG4检测。 
二、常见体内过敏原检测有哪些?
  • 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临床上最常用的筛查吸入和食入过敏原的体内检测方法。将少量标准化的过敏原点刺液滴于患者前臂,再用点刺针轻轻刺破皮肤表层,在 15~20 min 后测量风团大小,判读检测结果。阳性表明患者对特定过敏原致敏。 
  • 皮内试验(intradermal test,IDT):皮内试验较 SPT 有更高的敏感性,如果 SPT 为阴性且不能排除可疑过敏原时,可进行皮内试验。 
  • 斑贴试验(atopic patch test,APT)主要机制是Ⅳ型超敏反应。是目前诊断接触性皮炎最简单、最可靠的方法,是寻找并明确接触性过敏原的“金标准”。需要对皮肤局部应用食物溶液48小时,其有助于诊断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 
  • 过敏原激发试验:包括支气管激发试验、鼻黏膜激发试验、结膜激发试验、食物激发试验和药物激发试验等。
三、常见体外过敏原检测方法有哪些?
  • 血清特异性IgE(allergen - specific IgE,sIgE)检测:血清sIgE的检测不受药物和食物的影响,在过敏性疾病的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适用于任何年龄的患者,特别是皮肤状况较差、可能受用药影响、哮喘急性发作期或严重未控制、严重过敏反应的患者。阳性仅代表致敏状态而不一定出现过敏的临床表现。
  • 总IE检测:过敏性疾病、寄生虫感染、免疫性疾病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等均可使总 IgE水平增加。
  • 其他辅助检查: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inophil,EOS)计数是指外周血、局部体液(鼻分泌物、诱导痰等)或胃肠黏膜组织中 EOS 增高可辅助诊断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疾病患者外周血 EOS常大于 0.5×109/L。过敏性哮喘患者诱导痰 EOS 计数大于3%,提示存在EOS性气道炎症。
 四、食物不耐受IgG检测跟血清特异性IgE检测有什么关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检验中心检测12191例19天至17岁患者血清中特异性过敏原IgE和IgG,发现食入性 IgE 牛奶的阳性率(11.62%),腰果(10.81%)和鸡蛋白(7.96%);食入性IgG 以鸡蛋的阳性率为最高(68.44%),其次是牛奶(61.44%)和小麦(29.86%);联合检测同种食入类过敏原lgG 的阳性率明显高于IgE 的阳性率。这个结果,符合本例患者过敏原IgE阴性,而食物不耐受IgG阳性检测结果。  
上表表明,食入性特异性IgG检测阳性很常见。
上表说明,同种食品,IgE阳性率明显低于IgG阳性率。
五、这个孩子该停氨基酸奶粉吗?
可点击蓝色字体中国儿童食物过敏循证指南进一步阅读食物过敏有关知识。
本案例孩子,1岁检查牛奶特异性IgG为3级,牛奶过敏原特异性IgE为1级,开始使用氨基酸奶粉。1岁6月复查牛奶特异性IgG为3级,牛奶过敏原特异性IgE为0级。2岁1月复查牛奶过敏原特异性IgE仍为0级。这个孩子从1岁开始使用氨基酸奶粉至2岁1月。是否该用氨基酸奶粉,还需要结合孩子是否有鼻炎、哮喘、特应性皮炎、便血、贫血、生长发育迟缓综合判断。
六、如果家里有过敏宝宝,一定要定期监测身高、体重发育水平及趋势。过敏严重时候会影响孩子体格发育
高清生长发育曲线图片,
可以扫下面二维码百度网盘下载!
下载后打印身高、体重百分位曲线图。


如果是6岁以下儿童,可以在“深圳妇儿通”公众号获取孩子体检的身高(长)和体重数值。
    如果是6-18岁,可以在“深圳疾控”公众号获取孩子小学体检结果。
    

进入深圳疾控公众号,点击“我要查”,再点击“学生健康一点通”,填写相关资料可以逐年查询体检结果。

罗湖区人民医院儿科嘉宾门诊部地址:
深圳市罗湖区友谊路47号 罗湖区人民医院1号楼 二楼儿科门诊;
咨询服务电话:0755-25650005转2209
注:医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作为处方及治病就医依据。

参考出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