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一场漫长的疼痛“拉锯战”

李丹医生 发布于2025-06-16 07:41 阅读量1768

本文由李丹原创

带状疱疹,民间常称之为“缠腰龙”“蛇缠疮”,许多人对它的认知还停留在皮肤上那簇簇灼热、疼痛的水疱。然而,当皮疹消退后,仍有一部分患者要承受更漫长的折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这是带状疱疹最常见、最棘手的并发症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这种病症。


一、什么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初次感染该病毒时,表现为水痘,病毒并不会被彻底清除,而是会潜伏在人体感觉神经节中。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被再次激活,沿着神经纤维移动到皮肤,引发带状疱疹。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指带状疱疹皮疹愈合后,疼痛持续超过1个月以上的情况。疼痛性质多样,可为烧灼样、电击样、刀割样、针刺样或撕裂样,疼痛程度轻重不一,轻者影响睡眠,重者寝食难安,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


二、发病机制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病毒的侵袭和炎症反应对神经纤维造成损伤是主要原因。病毒大量繁殖会破坏神经细胞,引发炎症,导致神经纤维发生脱髓鞘改变,使得神经信号传导出现异常,从而产生疼痛。此外,神经损伤后,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会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如脊髓背角神经元敏化,使得原本正常的刺激也会被感知为疼痛,进一步加重了疼痛症状。

三、高危因素

1. 年龄:年龄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最显著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免疫力逐渐下降,神经修复能力减弱,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风险明显增加,且年龄越大,疼痛持续时间可能越长,程度也越严重。

2. 基础疾病:患有糖尿病、肿瘤、艾滋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功能受损,更容易发生带状疱疹,且出现后遗神经痛的概率也更高 。

3. 带状疱疹病情严重程度:皮疹范围广、水疱密集、疼痛剧烈的患者,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可能性更大。此外,延误治疗,没有在发病早期及时进行规范的抗病毒和止痛治疗,也会增加后遗症的发生风险。

四、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基础。常用药物包括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如普瑞巴林、加巴喷丁),这类药物能调节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有效缓解疼痛;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通过调节神经递质,不仅能改善疼痛,还能缓解患者因长期疼痛导致的抑郁情绪;外用药物如辣椒素软膏、利多卡因贴剂等,可直接作用于疼痛部位,减轻局部疼痛。

2. 神经阻滞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采用神经阻滞疗法。通过将药物注射到神经周围,阻断疼痛信号的传导,减轻疼痛。常见的有局部神经阻滞、硬膜外阻滞等,这种方法能快速缓解疼痛,且副作用相对较小。

3. 物理治疗:如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红外线照射、超短波治疗等。这些物理治疗方法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修复,减轻炎症反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症状,常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4. 心理治疗:长期的疼痛往往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而不良情绪又会进一步加重疼痛,形成恶性循环。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等,有助于患者调整心态,正确面对疾病,缓解心理压力,对疼痛的缓解也有积极作用 。

五、预防措施

1. 接种疫苗:接种带状疱疹疫苗是预防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最有效的措施。目前的重组带状疱疹疫苗适用于50岁及以上人群,保护效力高达97.2%,保护时长至少维持11年,能显著降低带状疱疹的发病风险,即使发病,也可减轻症状,降低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几率。


2. 增强免疫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度进行体育锻炼,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病毒复发的机会。

3. 早期规范治疗:一旦患上带状疱疹,应及时就医,在发病72小时内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止痛等治疗,这对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至关重要。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如同一场漫长而艰难的“战斗”,不仅考验着患者的身体,也挑战着他们的心理。但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出现。对于患者而言,积极治疗、保持乐观心态至关重要;对于大众来说,了解相关知识,做好预防,才能更好地远离这种痛苦的折磨。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