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是如何形成的及中医辨证治疗优势

符宇医生 发布于2025-05-05 10:02 阅读量203

本文由符宇原创

痤疮是一种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率为70%~87%,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交影响超过了哮喘和癫痫,给患者的精神、心理、情绪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和无情的折磨。


1.痤疮发生的病理生理学因素
痤疮的发生主要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阻塞、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引起痤疮的病理生理基础是皮脂腺快速发育和皮脂过量分泌,而皮脂腺的发育是直接受雄激素支配的。进入青春期后雄激素特别是睾酮的水平快速升高,雄激素水平的升高可促进皮脂腺发育,并产生大量皮脂。此外孕酮和肾上腺皮质中的脱氢表雄酮也有一定的促皮脂分泌作用。痤疮患者的皮脂中蜡酯含量较高,亚油酸含量较低,而亚油酸含量的降低可使毛囊周围的必需脂肪酸减少,并促进毛囊上皮的角化;毛囊皮脂腺导管的异常角化是另一个重要因素。大量皮脂的分泌和排出障碍易继发细菌感染。毛囊中存在多种微生物,其中以痤疮丙酸杆菌感染最为重要。痤疮丙酸杆菌为厌氧菌,皮脂的排出受阻正好为其创造了良好的局部厌氧环境,使得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痤疮丙酸杆菌产生的酯酶可分解皮脂中的三酰甘油,产生游离脂肪酸,后者是导致痤疮炎症性损害的主要因素。此外,痤疮丙酸杆菌还可产生多肽类物质,趋化中性粒细胞,活化补体和使白细胞释放各种酶类,诱发或加重炎症。除上述因素外,部分患者痤疮的发生还与机体的免疫功能等有关,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的痤疮如聚合性痤疮和暴发性痤疮,免疫反应起着重要的作用。

2.痤疮的分级

痤疮分级是痤疮治疗及疗效评价的重要依据。根据痤疮皮损性质及严重程度可将痤疮分为三度4级:
1级(轻度):仅有粉刺;
2级(中度):除粉刺外还有炎性丘疹;
3级(中度):除有粉刺、炎性丘疹外还有脓疱;
4级(重度):除有粉刺、炎性丘疹及脓疱外还有结节、囊肿或瘢痕

3.痤疮的治疗方法

清洁

外用治疗

系统治疗(抗生素 维甲酸 激素)

皮损内注射

物理治疗

外科治疗(挑治、切开等

4.中医辨证论治对痤疮有良好的疗效

中医学称为“粉刺”、“肺风粉刺”、“面疱”。早在两千多年前,《内经》对痤疮已有论述,《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 “汗出见湿,乃生痤弗”,“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张介宾注: “形劳汗出,坐卧当风,寒气薄之,液凝为皶,即粉刺也,若郁而稍大,乃成小节,是名曰痤。”揭示了痤疮的病因及发病机理。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云: “年少气充,面生疱疮”。认识到发病与年龄有关,乃青春期气盛阳旺使然。《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谓: “肺风粉刺,此症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鼻面,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宜内服枇杷清肺饮,外敷颠倒散,缓缓自收功也。”

病因病机可以主要概括为:风热之邪,侵袭人体肺卫,局部皮肤气血郁闭,风热熏蒸而发;或过食辛辣肥甘厚味,酿湿化热,湿热互结,上蒸颜面而致;若湿热久聚则可化毒生瘀,而发本病;或女子冲任不调致气血瘀滞而发;若外感湿邪,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虚失于健运,水湿内停,湿聚成痰,痰湿凝结而致;素体血热, 或嗜食辛辣、 助生内热, 日久累及血分,血热郁滞而发。

中医辨证治疗

肺经蕴热怔:为粉刺刚突起时,红色,有疼痛和瘙痒感,另口干舌燥,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象浮数.治疗以清肺凉血为主,常用的方剂是枇粑清肺饮,主要药物有:枇粑叶、桑白皮、知母、黄芩、银花、赤勺、生地、生石膏、生甘草等。

脾胃湿热证:痤疮连续间歇性出现,挤压出现黄白色米粒大小脂栓,再挤出现脓液,皮肤出油较多,伴口臭口苦,食欲不振,大便粘滞不爽,舌红苔黄,以清利湿热为主,药方为芩连平胃散,主要为黄连、黄芩、白术、厚朴、蛇舌草、茵陈、六一散、生甘草等。

血瘀痰凝证:痤疮持续时间比较长,质地较硬,持续不消,触之有痛感,或是严重的橘皮脸,女性月经量少、痛经,或出现经期痤疮加重者,舌暗苔薄,脉涩;以活血化痰,软坚散结为主,常用方剂是大黄蛰虫散,药物为大黄、蛰虫、水蛭、白花、蛇舌草、桃仁、红花、益母草、陈皮、白术、生甘草等。

5.痤疮的生活指导

起居:尽可能规律

饮食:少食辛辣、油腻食品

局部清洗:认真洗脸,每次须用香皂或洗面乳,每日洗2-3次

护肤品:水性为主,不应使用油膏类护肤品

注意:忌挤压炎性丘疹、结节和囊肿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