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伴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部分患者后期可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性肾结石形成,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诱发痛风的原因非常复杂,影响体内嘌呤水平的因素除了饮食、环境,还有生活习惯、疾病等。
“痛风”古已有之,因其疼痛走窜,而风性善行数变,故名。金代朱震亨《格致余论•痛风论》即有“痛风”记述。自西医传入我国之后,袭用了中国医学固有的“痛风”病名。但是古代中医所称之“痛风”既包括具有游走特征的风痹、历节风、白虎历节风等痹痛,也包括当前已知由于嘌呤代谢紊乱而引发的急性或慢性关节炎、痛风石沉积、关节畸形等新陈代谢病所称之“痛风”。研究显示中医药治疗痛风临床疗效确切,优势明显。
一、危险因素
1.性别和年龄
首先,年龄与痛风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痛风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痛风在人群中发病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男:女为20:1。
2.饮酒
经常饮酒的人发生痛风的风险性比不常饮酒者高,其可能原因:(1)乙醇刺激人体内乳酸合成增加,乳酸又可以抑制肾脏排泄尿酸的功能;(2)乙醇可以增加人体内嘌呤合成的速度,使其产量增加;(3)饮酒过程中常伴食用含丰富嘌呤和蛋白的食物;(4)某些酒类,尤其是啤酒在发酵过程中可产生大量嘌呤。
3.被动吸烟
周围人经常吸烟者发生痛风的风险性比周围人不常吸烟者要高,其原因可能是被动吸烟者对烟草中有害物质几乎没有抵抗力,进而导致有害物质对被动吸烟人群危害较大,被动吸烟可能加重机体负担,降低机体免疫力,从而增加患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危险性。
4.疲劳及作息紊乱
经常感觉疲劳和作息不规律者发生痛风的危险性更高,可能因为疲劳和作息不规律是两个相关联的因素,作息不规律可以导致疲劳进一步加重,从而导致机体能量消耗殆尽、代谢产物堆积和机体内环境变化等现象,同时也会导致体内尿酸的代谢受到影响,进而增加患痛风的危险。
5.饮食不规律
饮食不规律者发生痛风的风险性更高,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节奏被打乱,造成肝脏生物钟基因节律紊乱,肝脏的代谢功能恶化,使原本作为能量被消耗的物质转变为脂肪堆积到脏器周围,造成内脏肥胖。
6.疾病和药物
凡是能够导致人体细胞大量破坏的疾病,比如白血病、骨髓瘤、红细胞增多症、肌溶解、剧烈运动、肥胖、肿瘤的放疗化疗等,都可能会引起尿酸升高。另外,肾脏疾病、代谢性酸中毒、甲减、甲旁亢,以及药物(比如利尿剂、阿司匹林、环孢素、酒精等),都会因影响尿酸的排泄而引起高尿酸血症。
二、中医治疗痛风的优势
中医药干预本病强调养治并举、病证结合、分期而论的原则。患者平素宜慎口节欲,避免饮酒或过食肥甘厚腻,可长期服用能纠正体质偏颇的食疗如薏苡仁、芡实、山药等,同时通过运动,增强体质、调摄精神,起到防病治病作用。治疗上,高尿酸血症无论有无临床症状,健脾泄浊化淤为基本治法,贯穿治疗始终,常用药物有薏苡仁、土茯苓、菝葜、革薜、虎杖等。
症情累及关节,突发红肿灼痛者,为痛风急性期,以邪实为主,多采用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之法,方选四妙散或当归拈痛汤,常用药物有黄柏、苍术、车前子、茵陈、羌活、蚕砂等。
若肿痛迁延反复、关节畸形,或伴皮下结节和/或破溃者,为痛风慢性期,属虚实夹杂,多采用化痰祛淤、蠲痹通络之法,兼以健脾、补肾、养肝等,方选上中下通用痛风方,常用药物有威灵仙、天南星、姜黄、桂枝等。
症情内舍肾府,出现尿中伴砂石或尿少身肿者,为痛风性肾病,治疗仍守健脾补肾、泄浊通络之法,另视其虚实寒热辨证论治。实证除浊淤外,多因湿热、石阻为患。湿热者排尿频数、淋漓灼痛,治当清热利湿,方选八正汤或革薜化毒汤,常用药物如车前草、篇蓄、蒲公英、木瓜、秦艽等。石阻者排尿艰涩,或突然中断,或尿中夹有砂石,治当排石通淋,方选石韦散,常用药物如石韦、滑石、海金砂等。虚证多责于脾肾,阳虚为主者治宜温阳化饮,推荐方如温脾汤合济生肾气丸,常用药物如黄芪、党参、杜仲、狗脊、川断、附片等;阴虚为主者治宜滋阴固本,推荐方如左归丸或六味地黄丸,常用药物如熟地、黄精、杞子、山萸肉等。
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选方用药还可参考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酌情使用。研究表明,土茯苓、虎杖、菝葜、姜黄等能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降低血尿酸水平;萆薢、栀子、车前草等可调控尿酸盐转运蛋白的表达,减少尿酸的重吸收,促进尿酸排泄。此外,中药外敷、熏洗等局部治疗能使药效直达病所,有助于消肿止痛;中药保留灌肠既可通腑排毒,又可通过肠道挥标本同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