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也叫脑卒中,多发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此病发病急、变化快、像自然界的“风”一样善行数变,故名“中风”。
也因为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被医学界把它与冠心病、癌症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

中风,主要有两种——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
1.出血性中风
出血性中风又叫脑出血,主要是因为年老或者多年的高血压造成血管壁损伤,突然或者急剧升高的血压使通往脑部的血管破裂,从而导致血液进入脑部,或者进入头骨与脑部之间的腔隙中(这种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2.缺血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又叫脑梗死、脑血栓形成,主要是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通往脑部的血管阻塞,或者局部血栓形成,从而导致部分脑组织缺血。

一、如何判断是否发生中风?
中风的威力那么吓人,那通常怎么知道自己或家人中风了呢?
事实上,无论哪种中风,都有一些共同的症状,一旦发现有这些情况,一定要高度重视,不要等,也不要犹豫:
(1)突然口眼歪斜;
(2)突然肢体无力(比如正吃着饭,突然手拿不住筷子;或者突然一条腿抬不起来了);
(3)突然说话变得含糊不清;
(4)突然发生剧烈头痛;
(5)突然感到天旋地转站也站不稳,同时还可能伴有耳鸣、听力减退。
如果你或者身边的人有了这些症状,这时候赶紧打120急救电话求助,立刻去医院。
有些老人在出现相关症状后,因为怕麻烦怕耽误子女上班,想等孩子下了班回来再说;还有一些是在晚上发病,为了不吵醒家人就想等天亮了再说,像这种情况都是万万不可的。
中风发病急发病快,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处理,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之后很难恢复,甚至有可能瘫痪影响生命。
二、中风也可以无症状
另有一种中风,称为“无症状中风”,即患者并没有明显的中风症状或者不记得有过中风的症状了,但是脑部影像学检查却发现有中风的证据,大多数偶然发现的“陈旧性脑梗死”多属于此类。
腔隙性脑梗死大多发生时也没有症状,或者仅有轻度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肢体发麻等。
它是由于穿过大脑深部的小动脉的末梢发生闭塞,从而造成很小范围的局部脑组织梗死。
它一般多发,坏死的脑组织吸收后形成小囊腔(仅稍大于血管直径),核磁上就表现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它对大脑功能影响不大,危害较小。
看到这里也别掉以轻心了,毕竟很多有症状看得见的严重中风是普遍存在的,日常做好相关预防非常重要。
三、如何预防中风?做好这5件事
●控制血压
对于有高血压的人,一定要按时按量吃降压药,把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
对于糖尿病患者,血压的控制要求更严格,最好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要求则可以稍放宽,150/90mmHg以下即可,以减少因血压过低可能造成的晕厥或摔倒。
千万不要在血压控制正常后自行减量或停药。对于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正常是因为用药的缘故,并不是就没有高血压了,一旦停药或不适当的减量,血压又会升高。血压的上下波动更容易诱发中风,极为危险。
另外,冬季寒冷的凌晨,是中风的高发时间。突然的冷空气的刺激使机体交感神经兴奋、血管突然收缩而致血压突然升高。
对于老年人来说,血管弹性下降,机体的调节适应能力下降,突然升高的血压极易诱发中风的发生。所以老年人,建议避免在冬季的清晨过早外出,而应等气温稍升、身体充分适应后再外出。

●控制血糖
对于糖尿病患者,应通过饮食和药物,使空腹血糖控制在3.9~7.2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应小于7%.
●控制血脂
对于有高血脂的人,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不仅可以降低血脂,这类药物还具有抗炎的作用,可以保护血管壁,减少血管壁的炎性反应,减少心血管疾病和中风的发生,这都是经过了多个国家大规模临床试验得到证实的结果。
●健康生活方式
(1)戒烟。(2)限酒。(3)减肥:体重超重或肥胖者应采用健康的方式减肥。(4)坚持锻炼。(5)低盐饮食: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6g。(6)低糖低脂。(7)多吃蔬菜水果。
温馨提示:预防中风的发生,除了坚持做到以上5点之外,日常生活中合理控制情绪,避免愤怒、焦躁等不良情绪也非常主要。还有一点很关键,就是体检,坚持定期体检才能更好地防患于未然。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专属版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