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阴病死证相关条文辨析

王评医生 发布于2025-06-17 10:40 阅读量403

本文由王评原创



《伤寒论》295条: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解释:少阴病,表阴证应该恶寒,身体蜷卧说明怕冷得厉害,没精神了;所谓厥逆,是三阴虚寒证的表现,同时又有了下利,这是太阴病的表现,所以这个是少阴太阴合病。这条不治,因为少阴病和太阴病都很重,表里俱寒,真阳欲绝了。

《伤寒论》296条: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

解释:少阴表证,传里入太阴,出现吐利。此为少阴太阴合病。四逆,虚寒盛。烦躁,燥多于烦,是精气欲尽,正不胜邪,残阳欲熄之象,为死症。

《伤寒论》297条: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解释:少阴病传入太阴,下利不止,脱竭津液,血液也随之而亡,不能上养脑髓,故而头晕。有注家认为是阳脱于上,但是如果真是这样,就会有戴阳的表现,面红烦躁。这条应该是阴阳都脱于下。

《伤寒论》298条: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解释:四逆恶寒而身蜷,说明阳气亏虚,阴寒太盛,阴盛格阳,故不烦而燥。阳气欲亡,不能推动血脉运行,故脉不至。

《伤寒论》299条: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解释:少阴病六七天,一般是向里传,传太阴是要下利或者吐,传阳明则有阳明证。此处无自利或者吐,提示传入厥阴,就是少阴厥阴合病。少阴虚寒,四逆,水饮盛而不能化气,厥阴主要是上下阴阳的交通,一般主下焦,少阳主上焦。息高就是呼吸急促。

少阴虚寒,厥阴又上下阴阳不通,下焦真火不足,寒饮上逆冲心肺,阳气欲脱。上焦阳气要降,下焦阴气要升,现在升降失调,就要气脱了。基本用大玄武汤,人参改为红参。

《伤寒论》300条: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解释:少阴病,应该是脉浮而微细,现细沉,说明水饮重;汗出不烦,是少阴中风,未传入少阳、阳明;到五六日,自利,说明少阴中风夹水饮,传入太阴,阴寒盛,阳气欲绝,故烦躁不能卧。

    归纳而言,少阴病死证多为太阴病,厥阴少见。通过条文可见,少阴确实为表证,表证传里进而出现厥阴、太阴相关重症。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