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论》第273条: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这是太阴病的提纲证,也就是说符合这个的就是太阴病。那么什么是太阴病?太阴到底在哪里?
三阴病,本质上是体虚寒的人感受外邪,外邪在人体的传变,由表入里的过程。表阴证是少阴病,里阴证就是太阴病。
所谓里阴,就是外邪传入最里面,其部位跟阳明一样,都在胃肠,所以才有提纲证所说的各类胃肠道证候。正所谓“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太阴仅仅是胃肠虚寒吗?显然不是,太阴的前提是体虚寒。就是一个阳气虚的人,同时有腹胀满、腹泻等胃肠证候。
可见,太阴病等于,全身阳虚,加脾胃虚寒。寒则生水饮,水饮充斥胃肠上下,故吐、腹泻、腹痛、腹满。
由此可见,太阴病主方呼之欲出:四逆辈。正如《伤寒沦》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辈。
四逆辈,就是四逆汤这一类的方剂,如通脉四逆汤,四逆人参汤,附子理中汤,吴萸四逆汤,破格救心汤等等。
理中丸绝非太阴病正方。尽管有温中作用,但补火助阳功效弱,不能升腾命门之火。
太阴病原文篇幅少,貌似病情较轻。实则少阴病死症大多为太阴病。何以见得?下利清谷、手足厥冷,不是太阴病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