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阴火与甘温除大热的关系

王评医生 发布于2025-05-31 10:40 阅读量421

本文由王评原创

    很多年前,还在读大学那会,方剂学中有一首方子,补中益气汤,甘温除大热,专治阴火上冲。那会儿怎么也不明白,什么是阴火。工作后十余年也领悟不多,只是记得补中益气汤可以甘温除大热,却很少运用,也不敢运用。

    近几年慢慢有所悟。脾胃论所说的阴火,我的理解就是脾胃亏虚,相火上冲无所制约,更通俗易懂的话就是“土不伏火”。

    火神祖师郑钦安《医理真传》指出:“世多不识伏火之义,即不达古人用药之妙也。余试为之喻焉:如今之人将火煽红,而不覆之以灰,虽焰,不久即灭,覆之以灰,火得伏即可久存。”郑氏用火与灰生动地解释了“伏火”的原理。另外,《医理真传》又明确指出:“脾土太弱,不能伏火,火不潜藏,真阳之气外越。”通过以上条文可知,导致“伏火”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脾土太弱,土不制火。

    然而,火从何来?教科书告诉我们,肝、胆、肾、三焦内寄相火,源于命门,肝脏所出为雷火,肾脏所出为龙火。正常情况下,龙当潜于水中。肾脏阳虚水盛情况下,龙火变为妄动之火、上串之火,非热证也,亦非阴虚火旺,此当为阳虚水寒。

    由此可知,“伏火”源之肾水寒,龙火不得潜,浮阳上越,至脾土,土厚火可消,土薄上犯君火。

    既然阴火源于肾水寒,脾土弱,那么治疗当据此“甘温除大热”。大体而言,附子温热, “补先天命门真火”使土厚。配合甘草,如郑钦安云:“阳气既回,若无土覆之,光焰易熄,虽生不永,故继以甘草之甘,以缓其正气,缓者即伏之之意也。”

    具体到方药,若水寒土厚,以温肾固肾为主,以潜阳封髓丹为法;若水寒土薄,脾肾皆虚,以附子理中汤温运脾阳;若水寒不甚,土薄脾虚,以补中益气汤培土。

    因此,甘温除大热需辩证准确方才有效,并非所有的阴火都可以用补中益气汤。

    附病案一则

    愈某,女,36岁,2024年3月17日就诊。

    主诉:反复口腔溃疡5年。

    病史:患者5年来反复出现口腔溃疡,近半年每周均有发作,此起彼伏,疼痛明显,影响进食及睡眠,痛苦不堪,到处求医,不同医生开具有维生素、各种清热解毒药物、华素片等,患者用后均无效果,平素畏寒,时有腹痛腹泻。患者经朋友介绍来本人处就诊。症见:口腔面颊、舌面均有散在溃疡,疼痛,口干,时有腹泻,尤其以进食寒凉下火食物药物后明显,伴有腹痛,怕冷,舌淡,苔白,脉沉。

    辩证:口疮(脾虚寒证)

    方药:附子理中汤加味

    具体:黑顺片12g,干姜6g,党参12g,炮姜6g,白术12g,炙甘草12g,茯苓15g,肉桂6g,砂仁3g。均为颗粒剂,开水冲服。7剂,日一剂。

    2024年3月24日复诊。诉口腔溃疡明显减少,偶有一处发作,疼痛明显减轻,无腹痛腹泻,舌淡,苔白,脉沉。效不更方,继服7剂。

    2024年4月14日复诊。患者诉无口腔溃疡再发。继服一周。后患者多次因咳嗽,心悸,气短等杂病就诊于本人处,均未诉口腔溃疡复发。最后一次就诊是2025年3月12日。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