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系在太阴”探讨

王评医生 发布于2025-05-07 15:56 阅读量273

本文由王评原创



《伤寒论》187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伤寒论》273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去故也。

上述条文均有“手足自温,系在太阴”论述。

伤寒脉浮说明有表证,缓表明不是太阳病伤寒,可能夹湿。表证传里,这个里就是胃肠。胃肠就是太阴、阳明之所在。胃肠寒湿之极,就是太阴;胃肠燥热之极,就是阳明。

表邪初步入里,转化为热,与胃肠的湿结合一起,即为湿热。

胃肠湿热跟随病人的体质而转化。若体质壮实,阳气旺盛,自然热盛湿消,大便转硬,就是阳明腑实;若体质虚弱,阳气虚衰,自热寒盛热消,下利清谷,就是太阴病。

因此,表邪入里,湿热蕴结胃肠,根据体质有不同的转化方向。正所谓水火不容。

表邪入里,湿热蕴结,热还不盛,因此只能是手足热。手足温就是手足热,全身不热。若热盛,转为阳明病,全身热。因此,手足温反映了湿热蕴结胃肠的情况。

湿热蕴结,就是“系在太阴”。湿热蕴结,不是纯粹的太阴病,也不是纯粹的阳明病。但是湿热蕴结在胃肠,跟太阴所处的位置有关系,所以称之为“系在太阴”。

系在太阴,反映了湿热在胃肠的动态斗争。根据湿、热的比例有不同方证。若湿重于热,即茵陈五苓散证;若湿热并重,即茵陈蒿汤证;若热重于湿,即栀子柏皮汤证;若纯粹寒湿,即四逆汤证或茵陈术附汤证;若纯粹燥热,即大黄硝石汤证或大承气汤证。

按照温病的说法,类似三焦辨证之中焦湿热证候。如三仁汤、藿朴夏苓汤、甘露消毒丹、连朴饮等等,与《伤寒论》所论及方剂有异曲同工之妙。

学习《伤寒论》,一定要搞清楚表、半表半里、里的位置。表证分阴阳,阳为太阳,阴为少阴,均为表证;里证分阴阳,阳为阳明,阴为太阴。同一部位,人体体质差异,表现为不同的证候而已。

相关疾病: